2007年01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金县辖3镇6乡1l7个村委会,总人口28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53.77%。恭城曾是广西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8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并坚持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建设为主线的脱贫致富之路。目前全县沼气池总数达5.66万座,入户率达88%,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266元增加到2005年的2850元,全县800多个自然村已有20多个建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生态家园”。恭城也因此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荣获“中国碰柑之乡”、“中
国月柿之乡”美称。今日的恭城被人们誉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的休闲佳境。更重要的是,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工业稳健起步,由生态农业延伸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恭城以生态文化建设推进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多年来,恭城坚持走“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拉长了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是从1983年起步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农民群众“不怕锅里没米,就怕灶下无柴”,恭城人意识到这一严重性,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发挥生态农业建设链中沼气这个纽带作用,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封山育林与农户生活用柴砍伐森林的突出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该产业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三个良性循环,即“生态农业一生态保护”、“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和“经济一社会”的良性循环。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优果工程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恭城充分利用“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水果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水果业。2006年全县水果总产量就有40多万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转变,恭城还注重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普及“猪一沼~果”的生态栽培模式,实施优果工程。通过加快种苗体系建设,优化品种结构;抓好科技培训,重视技术攻关;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点等措施,使水果已成为恭城县的支柱产业、甜蜜的产业。三是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农家乐休闲文化村屯”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建设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农村人居环境。富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总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方便生产,绿化美化。当前,恭城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主要采取建立
示范点,点连线,线织网的办法逐步推进。先在示范点摸索经验,然后再把点线经验在全县推开,从而把恭城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2001年以来,恭城县全面实施村屯规划,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统一规划,新村建设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2002年完成建设了社山、大岭山、自芒垒、杨梅垒等11个富裕生态家园,2003年新建红岩、牛厄、岩口、黄家厂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实行“猪、沼、果、灯”的生态农业模式,华美的乡村别墅、现代化的家庭配置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别有一番与都市不同的韵味。四是展现瑶家风情,发展生态旅游。恭城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武庙、周王庙、湖南会馆四大古建筑群,有多姿多彩的瑶家风情,有两千年历史的傩戏,有被乾隆皇帝赐名为”爽神汤”的恭城油茶。生态农业的发展,自然风光优美,也给生态观光旅游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恭城县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2003年以来,恭城依托农家乐休闲文化的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4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