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叶晓雯 陈 江 李思源 廖淑琼 刘大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广西科技活动周是我区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开展科技“三引”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和谐社会”。今日特辟此专版,向读者展示广西科技的发展成就和科技活动周的风采。

  由自治区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计划,从2005年起进入了第三轮,目前第三轮创新计划已实施2年。2年来,围绕“富民、强县、兴企,建平台、强能力”的总目标,以抓项目实施推进八大科技工程和基地专项实施,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素养提高开展的六大科技行动,以扩容拓展为内容推进科技服务“三网”建设,在农业、工业、高新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重大进展,产品创新再创新高,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高新(园)区总收入有望突破700亿元。

  工业创新亮点频频

  工业创新计划的实施是第三轮创新计划的首要任务。为此,第三轮创新计划紧紧围绕广西及地方支柱及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效益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全区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工业科技创新项目1046项,开发工业新产品930多个,实现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585亿元,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1.4%。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施工业创新计划的重点。2007年,创新计划在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方面进行突破,成为广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最有影响的工作之一,并成为“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亮点。目前,通过国家验收的“广西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取得制造业信息化攻关成果103项,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8项。还培育了自治区级示范企业134家,推动了柳州、桂林、南宁示范城市建设,推进了机械、汽车、制糖造纸、制药等行业的发展。据134家示范企业统计,新产品贡献率达35%,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短,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19%,年销售收入增长75.81%,年净利润均增长191.27%,年交税额均增长76.4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坚持自主创新,有效提高企业新产品竞争力,是创新计划所倡导的理念。2006年,全区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研发可转化应用的技术成果50项,申请专利360件,拥有发明专利18件,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通过自主创新,拥有了74项专利,共推出各种新产品56种,拥有专利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约占该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的50%以上,系列产品均符合欧美市场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第三轮创新计划围绕我区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建设,积极开展“一招三引”活动,积极引进创新先进的工业技术,开发工业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仅在2006年北京科博会上,我区就组织了各市、县、区63个技术需求项目分别与中科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有色金属总院、中国农业大学开展项目合作洽谈,共达成合作项目56项,项目金额10.9亿元。

  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创新计划从提高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孵化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入手,突出主导产业特色,打造高新区服务平台,加强产业关联度,增强了高新区产业聚集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6年1-11月,广西高新(园)区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为:552.43亿元、640.14亿元、64.43亿元、4.01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56%、30.22%、29.95%、22.69%。南宁国家高新区南宁软件园加强软件人才小高地建设,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模式,已形成了广西IT产业集群,这里聚集了广西60%以上软件企业和80%以上软件开发管理人才,已研发出200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年纯收入超3亿元。

  此外,由于开展专利试点示范,加快了我区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了我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实施和保护的整体水平。2006年1-10月,全区申请专利2227件,专利授权109件。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每年获得专利10项以上,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目前,企业已累计实现产值10921万元,实现净利润1310万元。

  创新计划还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利用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百色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70多项,引进新设备6套,推广新技术新品种90个,实施了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开发、节水农业等项目,使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研究出的保鲜技术可使芒果保鲜期长达45天,使芒果、香蕉以及蔬菜商品率从82%提高到89%。

  农业创新硕果满枝

  农业稳则天下稳。在实施农业创新计划的过程中,我区突出新品种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了对种植业新品种的创新工作。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了14个新品种,8个新品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6个引进果树新品种。全区各市引进推广千头万亩的农业新品种227个,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0个已基本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来宾市积极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栽培“三免”技术,基本实现了“男不用扶犁耕作,女不用弯腰插秧”,改变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同时,创新计划还针对我区的种养难题进行攻关,开展了“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等重点项目。目前,全区牛人工授精站(点)发展到2700多个,人工授精技术员达3600多人。灵山县一年多来全县杂交配种水牛41716头,受胎率达70.2%,成为广西发展杂交奶水牛养殖重点示范基地县和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牛生产和供应基地。防城港市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在方斑东风螺人工繁殖、种苗培育、病害防治等多项研究有所突破,解决了大规模养殖的“瓶颈”问题,填补了广西方斑东风螺人工种苗繁育的空白。

  规模化种养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出品合格率。为此,创新计划在利用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规模化养殖。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区已有55家水产养殖场提出办理检验检疫备案申请,38家已取得检验检疫备案资格。全区备案面积19328亩,供出口加工5万多吨水产品。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增强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关系着产品创新的后续力量。为此,创新计划积极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区已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拥有1.4万技术人员,在企业技术中心中有14家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006年,全区投入技术开发费4亿元,研究开发、技改项目1334项,申请专利1243件,拥有发明专利44件,发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的作用。

  在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方面,通过服务“三农”抓二头。一头是中介机构,狠抓服务体系建设。自治区55个自治区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实行了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三年期考核制度,涌现出一批发展比较好的专家大院。另一头是农民,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区扶持建设了452多个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会员12万人,初步形成了技术协作、技术服务、技术经济实体等类型的协会。

  为了完善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的科研体系,创新计划对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金源单位突出其导向作用。2006年投入500万元,对5个重点实验室予以支持。另外还资助5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整合各方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13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进一步聚集了人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团队。

  此外,为了保证了创新计划顺利实施,我区通过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和领导挂帅实施“一把手工程”科技示范,促进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加强了县、市科技工作,发挥了科技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