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不善言辞,内敛。这是记者接触陆信家时的第一感觉。

  “陆信家是一个干事有热情有办法的人。”岑溪市供销社主任黄波文的评价,在随后的采访中一一得到印证。

  “我也算是老供销了。”一见面,陆信家就对记者说。1990年,也就是从24岁至今,他已经在岑溪市水汶供销社干了24个年头。

  2009年,曾经创造过较好业绩的水汶供销社,受社员股金风波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经营艰难境地,业务急剧萎缩。当年3月,供销社主任的担子落到陆信家身上。他坦言,这个节骨眼上接担子并不是什么美差,而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万事开头难。当时没料到有那么难。”陆信家似乎还在品味其中滋味。

  业务萎缩,人心涣散。你只要一提出改制,就有人闹。经过业务梳理,岗位和人员调整,供销社的铺面准备对外招标。可第一次开会,还没有念完招投标细则,就有人闹起来了,只好不欢而散。连续几天,有的职工到办公室“陪”他上班,为一点小事有一位职工还挥拳相向。还有的甚至当面质疑:这么一个文质彬彬的陆信家有多大的能耐。“把社里的资产卖掉,大家分了,各干各的吧!”有的职工吵嚷起来。

  “老陆,再难你也要开好这个头。你大胆地干,我们支持你。”这时候,市社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不断给他打气,对改制提供有力的支持,千方百计调度资金为分流的职工交清社会养老保险金,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和发展的阻力。这些都给陆信家增添了勇气。一段时间里,陆信家和同事分头到干部职工中间,一次次讲政策,慢慢地解职工的心结。

  静下心来,陆信家想最多的是水汶供销社要走出低谷,抓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他和班子成员一起分析:水汶虽然地处偏远,但由于与广东相邻,农民群众收入门路广,加上经济辐射面较广,服务好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肯定大有作为。一方面,山区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产生了砂砖、生活用水、加油、农产品交易等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供销社有一定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优势,如果顺应群众之所需,上马建设有关项目,既为山区群众提供了服务,供销社又可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于是,上任后的第一个项目开始实施,原来700多平方米的大食堂被改造成了一个超市,开业的当天就有10多万元的销售额,这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接下来,供销社要建设一个农贸市场。可是自有资金不足,怎么办陆信家苦于一直未能找到很好的办法。“可以借鉴过去农村常见的‘借大腿搓绳索’的方法,让承建老板预交租金,利用这些资金投入后续建设。”有位副职的建议很快被采纳了,并顺利解决了问题。随后,陆信家又从砂砖厂、水厂的扩建入手,获得一定收入后,再把资金投向酒店建设,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来。供销大酒店开业当天,八方乡邻纷纷前来看热闹。他们没想到在云开大山深处的山区镇,居然拥有全梧州市乡镇中唯一的高达七层并配置有电梯的最高档酒店。有的群众高兴地乘坐电梯不断上下楼,只为图个新鲜。

  “如今,水汶供销社的牌子可是响当当的。”当地供销社老职工苏国德的话一点也不夸张。记者了解到,5年来,水汶供销社筹资1800万元,建起了农贸市场、农资配送站、供销大酒店、供销超市等群众所需的项目,扩建了原砂砖厂和水厂,这些项目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又为供销社增加了收入。全社经济效益连年好转,从过去的艰难度日到如今年纯收入超250万元;而社有资产从原来的1000万元增值了7倍以上,超过7000万元。

  “我是农民出身,就应该想着为农民服务的事情。”水汶供销社五年里脱胎换骨发展和壮大起来,陆信家说他是在不断夯实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近年来,水汶供销社又建设起一个农资日用品配送中心,22个便民店,发展三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覆盖22个村辐射全镇1.3万农户。如今在水汶,供销社农资销售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日用品商店在镇区也占据半壁江山。

  8月12日,陆信家带记者参观了一家即将开业的两层楼的超市。老板透露,超市有2000平方米,为当地目前最大的最上档次的超市。这又是水汶供销社的一大手笔。

  社有资产不断增值,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也在不断夯实。这就是陆信家的追求。

  今年7月,陆信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供销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这是我区供销社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