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7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云亦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音乐,传播传统民歌文化,培养广西壮族民歌的学术氛围,被誉为“山歌之子”的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将于4月7日上午登上广西图书馆的“八桂讲坛”,讲述“广西文化”系列之“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

     范西姆是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1966年,他作为高才生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其后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选择与民歌终身为伴”,足迹踏遍全区各地的上千个自然村屯,采录到2000多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范西姆首次发现了壮族、侗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和“嘎三锁”,这一发现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权威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人,范西姆最先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培养出了黄春艳、黄依兰、潘世明、黄乃班、黛丽、韦丽萍、何梦苓、陆海波、梁秋冬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歌手。由少数民族歌手班学员组成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团,在范西姆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音乐节,被誉为“古老而醇香的壮乡山野之花”。范西姆不仅在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担任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副主编、《壮族百科辞典》音乐主编、《壮族音乐史》主笔等。

     范西姆表示:“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民歌还是新歌,用民族语言来演唱的歌曲,都最能充分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因为只有用母语来表达,才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感情。壮族自古就有唱歌的习俗,唱歌是壮族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壮族文化,也通过歌声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越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越有着恒久的魅力,也是人类留给世界的遗产。范西姆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歌曲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现代审美情趣,在反映群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总结出最能代表其民族的民歌并加以弘扬。他对于壮族民歌研究的心得体会,将在“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中一一阐述,并将现场回答部分观众的提问。

     据悉,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是由广西“知识工程”办公室和广西图书馆共同推出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以丰富服务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目的的公益性讲座活动。其以信息量大、反映及时、交流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其中的“广西文化”系列内容包括广西民族精神、广西戏剧、广西艺术、广西文学、广西文博等,通过本土品牌宣传、原创成果展示、名人名家介绍,增强公众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八桂讲坛”公益性讲座,广大市民读者将免费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