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民族优秀音乐,传播传统民歌文化,培养广西壮族民歌的学术氛围,被誉为“山歌之子”的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将于4月7日上午登上广西图书馆的“八桂讲坛”,讲述“广西文化”系列之“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
范西姆是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1966年,他作为高才生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其后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他“选择与民歌终身为伴”,足迹踏遍全区各地的上千个自然村屯,采录到2000多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范西姆首次发现了壮族、侗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和“嘎三锁”,这一发现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权威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人,范西姆最先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培养出了黄春艳、黄依兰、潘世明、黄乃班、黛丽、韦丽萍、何梦苓、陆海波、梁秋冬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歌手。由少数民族歌手班学员组成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团,在范西姆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音乐节,被誉为“古老而醇香的壮乡山野之花”。范西姆不仅在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在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担任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副主编、《壮族百科辞典》音乐主编、《壮族音乐史》主笔等。
范西姆表示:“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民歌还是新歌,用民族语言来演唱的歌曲,都最能充分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因为只有用母语来表达,才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感情。壮族自古就有唱歌的习俗,唱歌是壮族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壮族文化,也通过歌声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越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越有着恒久的魅力,也是人类留给世界的遗产。范西姆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歌曲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根据现代审美情趣,在反映群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总结出最能代表其民族的民歌并加以弘扬。他对于壮族民歌研究的心得体会,将在“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中一一阐述,并将现场回答部分观众的提问。
据悉,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是由广西“知识工程”办公室和广西图书馆共同推出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以丰富服务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目的的公益性讲座活动。其以信息量大、反映及时、交流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其中的“广西文化”系列内容包括广西民族精神、广西戏剧、广西艺术、广西文学、广西文博等,通过本土品牌宣传、原创成果展示、名人名家介绍,增强公众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八桂讲坛”公益性讲座,广大市民读者将免费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罗城魏家屯与黎家屯: 多年纠纷一朝解 握手言和两受益
“希望签订协议后,大家可以和睦相处,共同谋求发展,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7月31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魏家屯与黎家屯村民代表们自愿在和解协议书上签下了大名,握手言和,标志着两屯群众正式化干戈为玉帛,长达30多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化解。 【详细】
平南丹竹信用社:爱心捐赠,情暖留守儿童
7月14日,广西平南丹竹信用社携手爱心兄弟企业走进丹竹红新小学开展了“点亮梦想,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捐赠活动,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助力。 【详细】
广西河池:巧手“剪”英雄 佳作助战“疫”
2月26日,广西河池市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向大学生志愿者介绍战“疫”剪纸作品。2月26日,广西河池市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在创作战“疫”的剪纸作品。 2月26日,广西河池市仫佬族剪纸传承 【详细】
我区首部建筑施工安全规章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3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为广西首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政府规章,将从制度上加强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倒逼各方主体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