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来源:平果县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宣传组 作者:王金旭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平果市海城乡新民村是一个瑶族贫困村,全村11个自然屯1500多人,耕地面积只有580多亩,人均不到0.4亩,是个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村。然而,就在这个到处是石头的山旮旯里,几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谭志峰的带领下,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去年全村人均纯收人5000多元。

  今年45岁的谭志峰,1999年8月当选为新民村村民委副主任,2012年9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是平果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当上村干后,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的分内事。”谭志峰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推广良种 村民增收

  新民村地处大石山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以种植玉米为主,兼种黄豆、猫豆、南瓜等,粮食产量低,年人均口粮不到200斤,大部分口粮靠救济,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红薯当口粮,养只母鸡当银行”的生活持续了数十年。谭志峰上任后,他认为在大石山区种的玉米是老品种,产量不高,改变不了群众的困境。他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得依靠科学技术。2000年该乡农业推广站推广正大“618"、“619"玉米良种,他挨家挨户去动员群众种植。但是习惯于传统种植的村民却不同意:“种新品种一旦不成功,全年的粮食就要泡汤,还是老品种可靠。”尽管谭志峰做了不少的工作,可全村没有一户愿种。于是,谭志峰率先在自己承包的3亩地里种植新品种,当年秋天,这3亩新种的正大“618”、“619"玉米品种亩产超过1000斤。第二年不用动员,全村群众都开始种玉米新品种,这个只有500多亩耕地的村庄,村民种植玉米新品种达420多亩。

  修建道路 解决群众出行难

  新民村的公从、古光、下车龙领、龙翁等5个自然屯交通不便,距离乡政府10公里,每次到乡政府办事,出门要翻过几座大山,山路陡峭,行走困难。由于当时环境极其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所用的物资均靠肩挑背驮。谭志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每次参加县里召开的人大会议,他都提出议案,迫切要求解决这几个屯行路难问题,他的反映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至2014年他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50多万元用于公路建设,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力以赴投入到公路建设之中。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5个屯公路开通了,解决了1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 带头种植火龙果

  新民村人多地少,经济上不去,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为加快全村经济发展,谭志峰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做文章,带领群众发展生产。

  2012年8月,海城乡党委、政府为加快石山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村群众增收,组织村干部到太平、果化等镇火龙果基地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谭志峰看到当地不少村民种植火龙果走上致富路。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谭志峰在古光屯种植30亩火龙果。刚开始,村里的人嘲笑他说:“我们祖祖辈辈种玉米为生,山地里全是大石头,没见过种火龙果可以致富的。”但谭志峰坚定种植火龙果的决心没有动摇。几年来,由于他把精力全部投人到火龙果生产基地,整天忙个不停。期间,他还邀请县、乡两级农业技术员到现场指导。在他的认真管护下,目前基地火龙果长势喜人,2015年他种下火龙果开始开花结果,虽然只有300公斤,但市价每市斤四块,仅在海城街上就供不应求,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对发展火龙果充满信心。经过四年的努力,谭志锋已经种植火龙果50多亩,由于善于管理,火龙果陆续挂果,个头大,颜色鲜艳,投入市场后,南宁、广东等地老板纷纷登门抢购,供不应求,每公斤8元左右,去年该火龙果园地进入丰产期,纯收入8万多元。该村民们看到谭志峰种植火龙果取得成功,纷纷登门向他学习种植火龙果技术。由于有谭志峰作技术指导,村民种火龙果的积极性高涨。今年该村计划连片种植火龙果200多亩,目前已挖坑立杆,预计到4月底全部完成种植任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拔萝卜的萝卜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