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5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记者 胡光磊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蓝生敏(右)正向蓝延丰了解桑树种植情况。

  望着山脚下成片的桃树和李树,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村民蓝美荣笑容满面。这里的桃李树加起来有100多亩,蓝美荣和村民只需要做养护工作,一天下来就能赚到60元。然而,这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像民族村这样一个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的村庄,即使是在最好的年景拼命抢种玉米,年收入也只有两千多元。如果碰到干旱或者洪水,收入还更少。

  如何才能改变这穷困的状况“直到蓝书记来了,我们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实际发展的道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蓝家克说,在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党总支书记蓝生敏的帮助下,2015年他在民族村上局州屯种下了桃树和李树,要打造一个集农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桃李村”,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自从当上村干后,面对民族村这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典型大石山区贫困村,土生土长的蓝生敏一直苦苦思索着:要怎么做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民族村贫困落后的面貌2005年,蓝生敏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当好村民的带头人,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上任不久,蓝生敏带领村“两委”班子进屯入户,与村民谈心,开座谈会寻找民族村发展的路子。

  蓝生敏对村屯的改造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生活环境好了,大家才可能发展产业,才会致富。”于是,他带着这样的理念,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7条总长18公里的屯级公路和60多个蓄水柜,解决了1800多名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和民族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

  家乡的变化,让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2015年,在外务工多年的蓝延丰回乡参加返乡人员大会。“蓝书记说,大家在外打工多年,有技术、有知识,更应该回来建设家乡。”回忆起开会那天蓝生敏所说的话,蓝延丰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家乡变得这么好,也不想再出去打工了”。

  那次返乡人员大会的组织者,正是蓝生敏。他特地召开大会,就是要发动青年们带着技术回到家乡开展建设。

  蓝延丰返乡后种下了200多亩果桑和农桑,“桑叶能养蚕,桑果可以卖,就算市场不好,还能做成桑葚酒。”他说,这种种植1次就能管10年的作物,让人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蓝延丰介绍,单是这200多亩的桑田,就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业,“他们平时在地里帮忙拔草、施肥、浇水,一天就有70元收入。”他说,桑树有收益后,覆盖到的80户村民还会拿到分红。其他返乡青年也没有让蓝生敏失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蓝生敏的带领下,民族村成立了龙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桃李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元通山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将实现村集体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的目标。用村民的话说,村里近两年的发展变化“超过之前许多年”。

  平坦的屯级公路、干净整洁的村庄巷道、绿油油的桑树和成片的桃李……这些让民族村村民赞不绝口的变化都凝聚着蓝生敏的汗水和心血。蓝生敏希望,到2020年力争使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