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3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岑秀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她热情真诚,为贫困乡亲解决疑难杂症;她勇于担当,为乡村建设尽心尽力;她敢于创新,为群众脱贫致富拓宽发展新路子……驻村一年多来,她以真抓实干、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诠释着一名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乡亲们都说在她身上有一种梅花的精神,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傲然绽放,是贫困山村里一朵飘香的“梅花”。她就是德保县燕峒乡巴龙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曾梅秸。

  了解村情民意“细”处着手

  巴龙村是全县“十三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之一,是个辖14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69户2853人口的大村。2016年3月,曾梅秸被组织选派到巴龙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驻村后,曾梅秸带着“在任一时,造福一方”的理想信念,扎实为这片热土上的乡里乡亲们服务。简单安顿后,她迅速转变角色,沉下心,扑下身,深入村屯,仔细走访每家每户,详细了解群众所需所求。

  “作为一名村干部,我的工作就是到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脱离了这些,就脱离了群众,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曾梅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与村民聊家常,她时刻怀揣着本子和笔,仔细倾听,认真记录。有时候一天工作10个小时,常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一个月下来,曾梅秸就把全村村情摸了个透,足迹遍布全村14个屯669户农户。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农户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曾书记人勤快,心又细,走村串户时,公文包里总少不了笔和本子,发现问题就仔细做记录。”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海说。

  有了第一手材料,曾梅秸就和村干们坐下来商讨村扶贫开发与发展问题,分析了“穷根”所在,决定紧紧围绕规划设计、基础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来开展工作。亲自动手制定了巴龙村三年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了村委年度工作计划。在村民和党员代表大会上,一方面因地制宜提出了符合村实际、富有创意的脱贫思路;另一方面,激发了干群的斗志,增强了干群的内生动力,凝聚了人心。

  建设基层组织“新”中立意

  一个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村“两委”班子必定能焕发出新气象。

  曾梅秸大胆创新,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她牵头负责,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利用村民大会、党员学习日等,大力宣传修订后的各种新措施,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

  “曾书记来到后,我们村各项制度全面又规范,以前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现在有事没事都爱往村办公室里坐坐,一起商讨产业发展路子,分享致富信息,真的大变样了。”村委副主任李巧勇说。

  一个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如今正在加快转化升级,在全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7月,巴龙村党组织被该县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推动产业发展“实”抓真干

  “曾书记驻村后,按照‘一村一品’向‘一村多品’发展的思路,扶持和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巴龙村“两委”委员许世格说。

  今年年初,曾梅秸支持和帮助种养大户成立了巴龙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立足当地实际,带领群众发展桑蚕、生猪、清水鸭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转移就业、贷资入股等方式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目前,巴龙村特色种养产业迅速发展,桑树种植面积100亩、脐橙30亩。生猪年出栏达1万多头、清水鸭1.5万羽,河道养鱼3万多尾,有力推动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曾梅秸还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硬化底布屯道路,建设垃圾焚烧池等,她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金匀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