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吴凌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新居上贴对联,表达对党和政府关怀的感恩  

在新居上贴对联,表达对党和政府关怀的感恩。 本文照片均由陈健新/摄

第一次在家看电视的刘胜杰,在学如何调节目频道

  第一次在家看电视的刘胜杰,在学如何调节目频道。

看到热心人士送来的礼物,刘胜杰十分感慨

  看到热心人士送来的礼物,刘胜杰十分感慨。

贫困户在刘胜杰的新家欢聚一堂共话致富

  贫困户在刘胜杰的新家欢聚一堂共话致富。

  (广西日报 记者 吴凌平 通讯员 朱慧倩)“脱贫攻坚今朝助圆安居梦,斗志昂扬明天大步奔小康,横批:感谢党恩。”11月23日一大早,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胜洲村新福二组刘胜杰的新家大门口就贴出了这副喜庆的对联,爆竹声、欢笑声、祝福声连成一片。

  原来,当天是刘胜杰家乔迁新居的大好日子,不少乡邻闻讯也纷纷赶来祝贺。“我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舒适的新房子,感谢党委和政府,感谢好心人。”刘胜杰喜上眉梢,连声道谢。帮扶单位、捐助单位和爱心企业的代表为他送来了电视机、电饭煲等家电和其他生活物资。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刘胜杰“脱贫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在龙圩区扶贫精准识别时,刘胜杰家所得分数仅为29分,属于整个城区6347户贫困户中低分户之一。这个分数所代表的贫困程度,对于帮扶干部来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难以想象。

  “泥砖墙千疮万孔,屋里全部家当就只有一盏15瓦的电灯和一张用木板拼凑的床,床上的被褥长时间没清洗发出阵阵臭味,最值钱的东西恐怕就是给我们坐的两张塑料矮凳了。”帮扶干部岑锦兰回忆,今年4月她第一次来到刘胜杰家时,不敢相信那破败的泥砖屋里还住着人。刘胜杰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两个儿子早早辍学外出务工,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只能打散工养活自己,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小女儿患有重疾,生活无法自理,父女俩就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过日子。生活穷困潦倒让刘胜杰一度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终日借酒消愁,乡邻也很少到他家串门。

  “了解到刘胜杰的情况后,我想必须找到方法把他的志气先扶起来,才能帮他家走出窘境。”岑锦兰告诉记者,她三天两头和“第一书记”谭泽建上门做思想工作,通过乡邻找到了他外出务工的大儿子,一起讲政策、聊家常、谈生活,还帮他向政府申请了危房改造指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起初,刘胜杰并不愿意盖新房,但看到村里的贫困户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起新房,扶贫干部也鼓励和帮助他,他才有了信心。刘胜杰的新房在今年7月初动工修建,乡邻们都自发过来帮忙,为他省了一大笔的工钱。“建新房时,驻村‘第一书记’谭大哥帮我们张罗了不少,很感谢他!”刘胜杰的大儿子刘柱全感激地说。

  “感谢岑大姐,是她让我们一家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刘胜杰感慨地说。一声声“岑大姐”道出了刘胜杰对帮扶干部的信任,也折射出帮扶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老人来回踱步在新家里,细细地看着每一处变化,兴奋得一直没坐下。

  “看到他们一家住进新房子,还有那股精气神,太让我感动了。”岑锦兰说。现在,刘胜杰已经不再喝酒,决心凭自己的力量早日脱贫。今年晚稻插播季,他和侄子一起耕种家里的两亩农田,还领到龙圩区政府发放的免费富硒稻种子和富硒肥,并得到了镇农技推广站和帮扶企业组织的种植技术指导。富硒稻长势良好,到收成时,每亩产量700多公斤,按公司3.2元/公斤的干谷收购价,就有3300多元的收入。

  新房燃起了生活的新希望,走出贫穷的窘境只是开始,早日致富才是目标。刘柱全打算用政府的5万元的贴息贷款加入村里的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脱贫致富。

  “刘胜杰的脱贫故事,是龙圩区贫困户们‘人穷志不穷’的写照,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敢于决战贫困,互助互爱、勤劳致富走向美好新生活的一个缩影。”龙圩区委书记宋彤宇介绍,该区今年要实现14个贫困村、4460户贫困户、1.95万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今年初,该区按照“上下联动人人有责、粗粮细作精准帮扶、软硬兼施全部突破、长短结合谋划长远、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思路,通过全面实施结对帮扶、发展特色产业、培训转移就业、教育扶智、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今年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完成。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饭否否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