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1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关新 关一帆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时下,春耕在即,蒙山县新圩镇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该镇建龙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在田野里翻耕起垄,忙得不可开交。“我几乎全年都在各地奔走,去年冬天从广东割完稻谷回来,现在刚好又可以在年前帮助镇上的村民耕整田地,每亩收费200元,开春两个月估计有15万元收入。”蒙山县建龙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余建龙高兴地介绍。

  2015年新年伊始,余建龙像大雁一样带领他的农机合作社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征程。 多年来,他巧借广东农机合作社的经验、凭借社员的力量和优惠政策,大胆尝试“走出去”战略,不仅走出蒙山县,走出广西,更要走到长江以北地区为农民朋友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农业生产机械化经营新路子。

  跨地区作业效益好

  余建龙是蒙山县有名的农机大户,早在2009年就开始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起初只有7户人家加入合作社。后来通过自凑资金,把本打算用来盖房子的12万元也投进去,共筹到65.68万元,他购进了一台收割机和两台耕整机,并且凭借优质的服务和一流的技术,再加上一颗“先作业,不满意不收费”的勇敢的心,在短短5年间发展成拥有社员40余人、拥有各类农机具60多台套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年收入200多万元。他的农机也成为周边地区(广东省、平乐县、荔浦县、藤县)的“抢手货”,许多种田大户纷纷舍近求远,打电话前来请余建龙去帮忙收割水稻。每年6月水稻的收割季节,合作社车队到桂林地区作业,然后一路向梧州、广东茂名等地进行作业,跨省穿市为农民服务。而到了冬闲时节,余建龙也不能闲下来。他回到家乡蒙山,为群众耕起冬闲田来,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由于长期在外漂泊,50多岁的余建龙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

  跟余建龙聊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合作社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人勤”,特别是“勤跑出去”。近两年,蒙山县以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原本种水稻的农民开始大面积转种经济效益高的砂糖橘,导致适合大规模化作业的水稻收割机在本地市场渐无用武之地,这让余建龙很是头疼。在面对如此压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带领合作社向前发展,是余建龙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头等难题。为此,他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巧借广东的经验、社员的力量和优惠政策,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在努力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尝试“走出去”,不仅走出蒙山县,走出广西,更要走到长江以北地区。合作社决定从2015年起扩大规模,延长作业期,拉长作业线,他们将于4月北上湖北收割小麦、油菜,6月南下广东收割水稻,作业期长达8个月,2015年作业面积预计达到15000多亩,收入达300万元。

  技术服务到位

  提起余建龙的“农机经”,他便会滔滔不绝的一一道来。他说:“当时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全靠自己的经验摸索出来。为什么别人舍近求远来找我们,是因为我们的操作技术和保养技术过得硬,在收割稻谷时认真细致服务,把人家的稻谷收割得干干净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平时我们也注重对机具的保养和维修,特别是在农忙时,合作社的农机具也不会因持续作战而经常闹‘罢工’,这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合作社不断购进水稻、小麦收割机等先进适用机械,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上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关新 关一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