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巫美桥红 潘 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从我们村来了桂建芳院士,用科技知识改变了传统种养模式,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更快了。”4月9日,全州县才湾镇七星村党支部书记唐政明说。

  七星村是“十三五”贫困村,过去老百姓“靠天吃饭”,主要以传统种植水稻养家糊口,由于缺乏技术、品种单一,卖出的产品价格不高。唐政明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后,积极与镇党委、镇政府和后盾单位县委组织部对接,邀请到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创建全县首个院士工作站,筹资100多万元打造绿淼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在2017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中,七星村凭借“禾花鱼高产”模式摘得桂冠。如今,七星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辐射带动全县稻田禾花鱼养殖面积达50万亩,禾花鱼年总产量8000多吨、总产值4亿元。稻田禾花鱼养殖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这是全州县人才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人才是脱贫攻坚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选派科技特派员、人才对口帮扶、产研学用合作三大战略,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为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扶贫,重在人才。该县采取驻村蹲点、搭建对接平台、培育产业项目等方式,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单位遴选36名技术骨干、高级农艺师等人才进驻全县18个乡镇70个贫困村开展“点穴式”科技扶贫。去年以来,指导稻鱼综合种养、沃柑种植、金槐种植、富硒米种植等180多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新品种27种,为脱贫攻坚增添了动力。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扶贫服务,该县探索推行“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通过县人才创业孵化中心和“全州县全域党建云”网络小程序搭建“线上+线下”双向对接平台,实行“订单式”管理,驻村特派员和村(社区)两委干部根据需求下单,及时提供科技服务。

  “我们通过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随时可以跟科技特派员对接,通过线上下单预约、实地指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产业遇到的问题,已发展灵芝鸡养殖、金槐种植等多个特色产业,瑶乡脱贫致富有希望。”该县东山瑶族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分队长郑甜森说。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关键。该县从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体旅局、县工信局等部门单位和两新组织选派优秀人才60多名,组建流动讲师团,到乡镇、村(社区)开展扶贫创业技术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党建“云互动”视频系统和322个远程教育站点,开设远教大讲堂,举办计算机专项能力培训、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培训、电子商务进农村技术培训等180余场次,培育电商青年英才、米粉行业经理、医联体专家、红色基因传承人等特色人才队伍8支9600多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该县创新推行“党支部+人才+企业”抱团发展助脱贫“篱笆桩”模式,选派70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659名干部驻村扶贫,整合3.3万名“六类人才”与68家企业力量,围绕全州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扶贫,为加快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加强脱贫攻坚理论支撑,该县建立产研学用合作智库,吸纳脱贫攻坚典型经验、调研报告等100余篇,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10人,打造绍水镇绍兰村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桂林国际茶花谷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产研学用基地23个,创新校企村合作、村企、村社合作等模式7个。同时,健全落实“人才+项目+贫困村”工作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走出实验室、走进全县286个村(社区),指导实施产业项目126个。

  “为促进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我县实施大、中学生“1+1”基层培训计划,在桂林人才网开辟全州县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专栏,征集就业岗位50多个,收到应聘简历216份,目前已录用21人,打造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引擎。”全州县委组织部部长周娜表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