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3日 来源:贺州市平桂区委宣传部 、平桂区鹅塘镇政府 作者:陶胜平 李小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走进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大明村,群山烟雾缭绕,处处茶叶飘香,采茶、制茶、售茶的场景映入眼帘,好一派茶产业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该村是全国仅有的6个“土瑶”聚居村之一,全村374户2078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167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5.79%,是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行政村。

  为了啃下这块深度贫困“硬骨头”,贺州市委组织部示范带头,主动向市委请战把大明村作为支援联系扶贫点。针对发展集体经济零起步、产业资源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的目标要求,落实“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发展思路,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造血”能力,实现了党建引领、干部担当、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村现有茶叶1600亩,其中新种植茶树400亩,改造茶园350亩,茶叶年产值超1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超6万元,参与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茶产业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实现“双增收”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村脱贫50户322人,贫困发生率降到59.56%。

  盘活瑶山资源 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大明村村民历来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传统,并且当地地势海拔较高,常年雾气笼罩,气候湿润,种植出来的茶叶品质较好,发展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去年以来,在贺州市委组织部和平桂区委、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明村党支部邀请有关专家实地调研、科学研判,与群众反复沟通,决定因地制宜,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制定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将茶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打产业。目前,全村创建村集体茶园示范种植基地3个,新增茶叶种植面积400亩。探索“党支部+贫困户”茶园管护模式,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把集体茶园按20亩一个区域进行划分,交给党员和贫困户共同管护,巧妙地解决人手不足、管理粗放等问题,降低管护成本,让利于民,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双赢”的良好效果。

  建强产业链条 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直以来大明村的茶叶主要依靠手工制作,而且茶园面积小、以散户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支援联系单位,贺州市委组织部及时选派12名年轻干部轮班驻村动员,挑选3名干部蹲点驻村,积极选拔培育经济能人,特别是鼓励村支书大胆尝试,创建了大明村第一个茶厂,收购村民的茶叶,调动群众种植茶树的积极性,推动茶叶种植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激发了村集体产业活力。目前大明村已建成占地180平方米的集体茶厂,拥有茶叶杀青机、烘干机、提香机各1台,茶叶揉捻机2台,每天可加工鲜茶800多斤,生产干茶200多斤。2019年上半年收鲜茶6000多斤,制成干茶1000多斤。预计到2019年底,大明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20多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18年增收580元。

  拓宽销售渠道 增强村集体经济持续“造血”新功能

  大明村地处瑶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茶叶销路信息不灵通。为解决这一难题,大明村党支部利用每月“扶贫日”契机,发动帮扶人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开展宣传,积极联系茶叶销售商,通过订单方式进行批量销售。2019年上半年完成干茶叶制作1000多斤,成功销售600多斤,产值近12万元,惠及28户贫困户。同时,积极发展竹篓编织等下游产业,目前群众共完成600多个竹篓制作,产值达3多万余元。通过一系列的产业促进措施,有效激活了茶产业的发展活力,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强大动力,实现了可持续“造血”,“小茶叶”真正给大明带来了“大发展”。

  “下一步,大明茶厂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茶叶生产规模,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贡献更大力量,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贺州市委组织部派驻大明村第一书记林昊说。(陶胜平 李小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