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唐琳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在灌阳县新街镇龙炼村的百香果种植园内,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作为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今年该村的百香果收入,能给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5倍的增长,让这个一年前还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变成了“实力村”。

  龙炼村村集体收入的“突飞猛进”,正是灌阳县“造血式”发展助力“空壳村”摘掉“穷帽子”的缩影之一。今年以来,灌阳县积极推行“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空壳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截至目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灌阳县空壳村率由2017年底的56%降为零,全面消灭了“空壳村”,且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5.27万元,较2017年增86%。此外,全县14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有95个、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有53个、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14个、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有4个。

  专家“把脉”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

  今年以来,灌阳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灌阳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灌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2018一2020)》,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统筹1个多亿的资金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全县村(社区)集体经济扶持全覆盖。同时,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成立发展村集体经济专家服务队,对各村特别是“空壳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一对一”把脉会诊,逐一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除了专家“把脉”,灌阳县还从加强乡镇管理着手,助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全县9个乡镇全部组建村集体经济项目工作站,并配有2-3名专职人员负责本乡镇辖区内村集体经济各项数据管理、项目指导跟踪及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站的建立,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抓集体经济工作,确保了各个项目运行的可行性,有效地规避了项目风险,同时也使项目数据动态管理更加精准。

  多元化发展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为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灌阳县积极助推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新街镇龙炼村,村民们在分享百香果丰收的喜悦之时,也在分享着食用菌等产业带来的丰收喜悦。今年以来,龙炼村发展了61亩百香果,预计年产值达52.5万元;发展食用菌11亩,预计年产值90万元。

  在新圩镇小龙村、灌阳镇大仁村,盘活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集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正是多元化的发展,破除了项目单一瓶颈,完善着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据了解,为充分挖掘各村(社区)自身优势,灌阳县提出了“物业租赁、入股企业、资源开发、村企合作、就业服务、项目服务”六项举措。以新街镇为例,该镇实施分别规划、分类管理、分批发展的“三分三”发展模式;观音阁乡立强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造血式”自主发展。目前,该县有67个村推行股份合作发展模式、17个村推行物业租赁经营模式、53个村推行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直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增收300余万元。

  “公司+集体”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16年以来,灌阳县还积极探索村集体与公司合作模式,探索多方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新路径。扶持村集体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15年,黄关镇兴秀村成立了灌阳金源绿色生态油茶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生态油茶种植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目前,有14个村将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25万元入股该油茶基地、加工厂,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与此同时,灌阳县大力招商引资,与深圳市茂雄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生产开发投资协议,在全县建成2000亩以上的食用菌基地、4000亩以上的有机蔬菜基地,在观音阁乡、黄关镇、新圩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和拟种植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点,以“公司+集体”的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据悉,接下来,灌阳县将继续创新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盘活农村资产,有效激发村干部创业热情,积极优化发展方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县141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努力打造5个村年收入超100万元、10个村年收入超50万元、20个村年收入超30万元的目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量扩张、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