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1日 来源:平果县扶贫宣传组 作者:王海波 黄晓 农兴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种桑养蚕成为韦世警(右)一家的脱贫产业(图左为覃金华)

  金秋十月,平果市海城乡贵良村百良屯贫困户韦世警和爱人正在蚕房里忙碌着,看着蚕蔟上挂满了雪白的蚕茧,韦世警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在‘第一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这是我家今年养的第十批蚕了,纯收入将有4500多元,收入一次比一次多。”

  海城乡桂良村属于大石山区,人多耕地少,群众收入渠道单一。韦世警也曾经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外出广东、福建务工,无奈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够勉强维持生活。2015年,韦世警回到家乡,试着种了5亩桑树,养起了蚕,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忙碌一年到头来还做了亏本生意。

  2016年6月份,就在韦世警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覃金华,是镇里派来的帮扶干部,到韦世警家担任“第一家长”。

  “你一个小姑娘,来我家能做什么,不来添乱就好了。”起初韦世警对覃金华心存顾虑,但覃金华来的次数多了,从小孩上学报名到家里的发展方向,无论大小事覃金华都特别上心,这也让韦世警感到特别的温暖。

  针对韦世警家里情况,覃金华还制定了脱贫计划,给韦世警带来了扶贫政策,争取得了5万元小额扶贫信贷,还争取到县扶贫办提供3亩免费桑苗,每年还申请得“以奖代补”补助资金4500元。在覃金华帮扶下,2018年,韦世警种桑扩大到了13亩,每年养蚕纯收入就有4万多元。韦世警还养了2头母猪,单卖猪仔就有5000多元收入。覃金华说:“既然做了别人的‘家长’,脱贫就是自己家的事情了,自己家人的事不能不上心。”

  在“第一家长”的帮助下,韦世警一家2017年脱贫,儿子毕业后在南宁市工作,靠种桑养蚕收入,去年家里还加盖了一层楼。

  围绕帮扶干部“如何帮”“怎么帮得好”等问题,自2016年6月以来,平果市创新实行精准扶贫“第一家长”帮扶机制,全县共派出9518名扶贫“第一家长”,与52587户贫困户结成亲家,并梳理出“五好”工作法(打好感情底子,选好脱贫路子,记好帮扶册子,用好政策篮子,算好脱贫日子),深入开展帮扶工作。“脱贫真正变成自家的事情,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主人翁精神。”平果市委书记黄志愿介绍,“扶贫第一家长”如今已成为贫困户生活上的贴心人,坚定了干群齐心协力决战贫困的信心。

  如今,像覃金华一样肩负重任,真正把贫困户的事当做自家的事的近万名“第一家长”奔走在平果市扶贫第一线,他们不仅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更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王海波 黄晓 农兴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拔萝卜的萝卜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