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韦 哲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开栏语:今年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广西日报今起开设专栏,集中报道大化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该县三十大庆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敬请垂注。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路子,依托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生态食材基地建设和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先后有20余万人摘掉贫困帽。

  温饱工程惠民生

  大化境内石山林立,土地贫瘠,主要农作物玉米平均亩产仅180公斤左右,每年粮食缺口上千万公斤。1988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全县41万人,温饱线下人口达31.7万人。

  实施温饱工程,发展粮食产业成为当时扶贫的首要任务。于是,粮食增产综合开发项目、农田高产高效优质科技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地)项目、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项目等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温饱工程项目相继上马。

  “实施温饱工程最为成功的是引进玉米新品种。”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马立峰说。

  从1999年起,大化引进“正大619”玉米,并在大化镇、贡川乡等乡镇创建玉米高产示范片,实践表明,新品种不仅耐旱耐涝,而且抗病力强、稳产高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6-27%。玉米良种的引进,使粮食实现了基本自给,这是大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1988年建县时,全县粮食总产量4.05万吨,平均亩产79公斤。农民年人均有粮111公斤。2007年以后,全县粮食年总产量达7.3万吨,农民年人均有粮增加到200余公斤。

  特色养殖上规模

  精准脱贫,产业先行。产业扶贫是拔穷根的关键之举,增强造血功能之要,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山羊养殖一直是大化的主要扶贫产业,全县山羊饲养量从1988年的7.4万只发展到2018年的40余万只。

  大化立足“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这一优势品牌,着力发展七百弄山羊这一优良品种。七百弄山羊喝山泉水、吃百草长大,且常年攀爬峭壁,肉质细嫩有弹性,肌间结缔组织少,脂肪含量低,风味独特。2017年12月21日,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召开的2017年第五次地标专家评审会上,大化除了白玉薯通过地标专家评审外,七百弄山羊也通过了地标专家评审。

  2011年7月,大化实施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罗非鱼网箱养殖项目。该县先后引导群众建立水道养殖专业合作社56个,年产量1.7万吨,年产值约1.7亿元,年纯收入达2096万元,库区2870户1万多人,人均增加纯收入3263元。北景大头鱼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特色种植促转型

  2018年夏末秋初,在大化金河商城门口,每天早晚均有一大批果农在此摆卖龙眼,引得顾客争先购买。

  “如果你们到我的果园自摘,每公斤3元,想要多少摘多少。”大化城郊开发区一位摆卖龙眼的妇女笑着对顾客说。

  今年,大化龙眼获得大丰收,各地商贩涌入该县,一车车龙眼被运往外地。“这丰收的景象,源自1990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县扶贫办副主任韦国现说。

  那时,县城里开展大种龙眼活动。在龙着移民新村、城郊扶贫开发区等地连片种植龙眼,建成龙眼产业基地,全县龙眼种植面积约5万亩。

  山葡萄是大化发展种植“三特”水果的一个品种。该县还在大化镇、都阳镇以及六也乡、板升乡等地发展沃柑、百香果、三红蜜柚、澳洲甜橙等特色优质水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大化部分地区土壤含硒量高,适合发展富硒产业。因此,该县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富硒特色产业。在大化镇龙口村建设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基地2017年示范种植富硒水稻两茬共1200亩,收获稻谷90多吨,纯收入80万元。基地吸收8名贫困村民务工,平均月薪1500元。

  目前,全县共建设富硒农产品县级示范基地2个、乡级示范基地14个种植面积共9300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