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来源: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李鸿熙 通讯员 梁桂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从恩城出口驶下崇靖高速公路,大约再行驶2公里便来到大新县德天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这是一处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产业富民示范点,于2017年获自治区政府授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称号。2017年,该示范区的“产业富民”功效十分明显:扣除成本后,每亩纯收入达1.2万元,农户因种植水果年增收10—15万元,惠及3个行政村7个自然屯467户1738人。

  今年以来,大新县按照自治区和崇左市的统一部署,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积极探索宜居乡村与旅游开发、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建成了国家生态文明村、绿色小康村3个,自治区级绿色村屯10个,市级魅力村庄17个、“百村示范、百村整治”示范点281个。

提认识强保障:宜居乡村建设有效推进

  “乡村建设与扶贫攻坚工作内容高度契合,是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政治工程,要突出社会参与、群策群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委常委、大新县委书记赵丽在该县“美丽大新·宜居乡村”活动动员大会上如是说。

  为此,大新县高度重视宜居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设立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其他6名县处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的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具体抓,部门和乡(镇)各负其责,形成县领导挂帅、多级联动、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县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协调解决在开展宜居乡村活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宜居乡村活动顺利开展和高位推进。

  建设措施、方法不含糊,这是大新宜居乡村建设给记者的深刻印象。该县将宜居乡村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与脱贫攻坚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创新开展“党旗耀边关”主题活动,重点开展争创“脱贫攻坚红旗村”四面红旗活动,对争创“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四面红旗成功的8个示范村村“两委”给予每人每月200—500元的奖励,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在全县范围内再次掀起宜居乡村建设新高潮。

  与此同时,大新县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先保障“三民”专项活动经费,划拨2400万元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划拨219.14万元用于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及运转;划拨1125万元用于“改厨改厕”补助1:1配套;划拨494万元用于市级综合示范点创建;划拨3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设备配备;划拨288.3万元用于281个示范屯及整治屯环境整治。同时,大新每年划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乡村建设升级版。

抓重点出实招:宜居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在宜居乡村建设中,大新坚持把“产业富民”专项活动与扶贫脱贫攻坚、甘蔗支柱产业统筹推进,全县14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并完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编制,129个行政村有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10个行政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97个行政村有规模种养殖产业及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建成甘蔗“双高”基地19.8万亩,覆盖全县46%的农户。在产业富民中,涌现出了桃城“党旗领航·金融扶贫”、宝圩“合作寄养+入股分红”、堪圩香猪“送一返二”、雷平“外出务工全托寄养”等诸多亮点,肉鸽养殖、牛羊养殖、桑蚕种养以及生姜、酸梅、百香果种植等11个特色产业“各地开花”,覆盖全县8160户贫困户共31986人,全县“一乡一业”格局初步形成。

  试点先行,探索惠民服务全覆盖。2017年初,自治区将大新县列为全区“服务惠民”示范县。该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服务惠民”建设经费共226万余元纳入县财政预算,落实村级协管员129人,每人每月700元服务费,场地、协管员、网络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按照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流程、有网络、有经费的“六有”标准,在全市率先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29个,建成量及覆盖率全市第一,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为全市“服务惠民”专项活动探索出了经验。

  一是推进“三改”:县财政对改厕改厨专项奖补经费进行1:1配套,采取“引进企业入场施工+鼓励群众自建”模式,层层分解、多级联动,每周一通报、每月一约谈,扎实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去年全县改厕完成12300户,改厨完成12099户,改圈完成55户。

  二是开展“三增”:完成31个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全县146个行政村(社区)已开通光缆142个村(社区);完成了18个公共照明示范点建设。

  三是实施“六提”:完成桃城镇宝贤村、万礼村等10个村级垃圾处理终端项目建设,完成全茗镇污水处理厂和雷平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48个贫困村通屯道路建设项目;完成22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完成昌明乡东风村板扭屯、恩城乡恩城社区等10个村屯乡土特色示范建设;完成684户3417人建档立卡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完成746户危房改造。

建机制补短板:宜居乡村建设常态化

  有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长效机制,宜居乡村建设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反之则像“一阵风”走过场。记者在该县恩城乡苏屯采访时印象深刻,该屯集体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洁机制并促其有效实施,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日臻成熟,该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成效十分显著。

  ——这是大新县在宜居乡村建设中致力于完善机制促进宜居乡村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一个典型。该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村民自治工作,指导各村屯成立党群理事会、乡贤会、孝善理事会等屯级村民组织,探索“村两委+党群理事会”“村两委+乡贤会”以及“村两委+孝善理事会”等多种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方式,按照网格化管理,建立以村两委为核心,党员、乡贤、能人分区包片,村民广泛参与的“村两委+”村民自治新模式,从村民自治层面推动“村规民约”、日常保洁管护、保洁费征收等长效机制完善。

  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宜居乡村奖惩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强化执纪问责相结合,注重在宜居乡村工作一线培养考察识别干部。2017年来在宜居乡村一线选拔重用作风踏实、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干部49名,其中由副科级提到正科级15名,从科员提到副科34名。同时,对开展宜居乡村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调整并追究相应党纪政纪责任。

  此外,大新县科学谋划建立县级“四个好”宜居达标村竞争平台,通过乡(镇)推荐与实地核验相结合,建立乡村建设升级版项目库,评选出群众基础好、带头人队伍好、保洁机制好的村屯纳入其中,给予5万元启动建设资金,验收后再给予5万元奖励资金,充分调动及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