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蒙进煌 通讯员 陈海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3月12日,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茶园里,瑶族群众正忙着采摘春茶。 陈海清/摄

  护好绿水青山,“钱景”无限光明。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大岭村,村民日渐感受到,生活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圣堂山、五指山脚下,实是坐拥金山银山。

  今年,该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金秀大瑶山,生态就是财富。当地村民逐渐掌握让生态“变现”的技能,实现脱贫致富,让日子红火起来。

  生态环境向好,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区第一!继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源头示范县”等国字头称号后,最近,金秀再获殊荣——2017年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我们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来宾市委常委、金秀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韦德斌表示。

  为走出特色发展新路,该县坚持生态立县,从生态佳到“生态+”,奏响“绿色崛起”的主旋律。

  A 生态“镀金” 旅游红火

  “如果说只是为了住民宿旅馆,我可能不会专程开车跑到这里来。”初春时节,来自柳州的游客覃融女士带着亲戚朋友到大岭村踏春。

  吸引她们远道而来的,除了民宿旅游的全新体验,这里的生态环境确实“醉游人”。

  民宿旅馆开窗见景,远处山峦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游客每到山里,常常闭目凝神,深深呼吸,“享用”清新的空气。当地人常会幽默地提醒:“小心醉氧!”话里带着自豪。

  这份自豪,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这份恩赐,让村民的发展思路也清晰起来。

  村里有人办民宿,有人做导游,有人卖土特产……从“卖山货”到“卖风景”,“生态+旅游”为每户村民每年增收近万元。

  在城里务工的相金明,回乡建起了4层楼房专搞民宿;以前靠种植为生的村民蒋桂合,借着旅游业的东风做起小生意,向游客售卖木耳、香菇等大瑶山特产;入驻该村的旅游开发公司,所开发的“瑶天下”民宿客栈,去年5月开业,生意火爆。

  历经半年多时间,大岭村民宿旅游初具规模。旅游开发带动了蒋桂合等58名村民,通过种养瑶山鸡、食用菌、大韭菜、木耳等特产实现脱贫致富。

  大岭村民宿点是金秀民宿旅游示范点之一。该县整合财政资金16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6000多万元,投入民宿建设。2017年,全县已建成民宿客房306间、床位500张;云水阁、瑶天下、圣堂闲居、瑶家庄等23家民宿已营业,另有16家即将开业,创造了旅游扶贫的“金秀速度”。

  B “绿色”为底 产业兴旺

  3月,又是一年绿满山。在金秀镇六段村,放眼连片茶山,瑶民采茶的景象尽收眼底。

  “我们的茶园是一层层的茶山,像梯田一样,很漂亮。”六段瑶寨的汪云贵常带着女儿与村民们一起采茶。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当地茶农抢抓农时赶制“明前茶”供应市场。不少游客前来采茶、品茶,踏青游玩。

  游客驱车20公里跑进六段瑶寨,品的是这里的好茶,认的却是这里的好生态。

  “早年,有些茶农急功近利,对茶树施用化肥。后来发现,茶的品质下降,销量迅速下滑。”金秀镇镇长覃宏生介绍,“茶农意识到,市场竞争是生态的竞争。”

  于是,茶农摒弃化肥,回归传统,坚持生态种茶。当地还建起了生态观光茶园,在施肥、除虫等方面做到无公害。

  “我承包的12亩茶园,全是无公害种植,每亩全年可采200公斤鲜茶,每公斤价格180-200元,估计今年收入超过5万元。”六段村茶农苏小平信心满满。

  该村靠种茶致富的村民有很多。全村1171人,茶园面积已增至3648亩,人均3.1亩。

  种茶,吃的是“生态饭”;医药经济、林木经济,捧的同样也是“生态”这个金饭碗。

  在县城大街上,外地游客品尝瑶家凉茶,体验瑶药泡浴,大小瑶医馆随处可见。当地1528种原生植物中,药用植物多达1351种,更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经典瑶药,让金秀成为广西中草药品种较齐全的县。

  近年来,金秀抓住瑶医瑶药这一优势,做大做强生态康养品牌,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瑶医瑶药。

  “写好‘生态+’文章,捧稳生态饭碗,是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韦德斌介绍,近年来,该县把“生态+”理念融入工业,着力打造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依托山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构建了山泉水、瑶医瑶药、茶叶加工、旅游产品加工、木材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

  C 守住“颜值” 健康发展

  靠山吃山。从小跟着爷爷进山的黄荣,对大山有一番别样的情感。

  在儿时的记忆里,采挖、砍伐,人们单向地向大山索取。如今,44岁的黄荣是一名护林员。每天,他脚蹬运动鞋,肩背工具袋,胸前挂着定位手机,在海拔1979米的金秀圣堂山上巡查一遍,查看山林植被情况、查找新物种、制止游客破坏草木等。

  “游客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私挖植物的现象几乎绝迹,人与大山相处得越来越友好了。”黄荣说,如今的人们同样“吃”山,却不是在掠夺,而是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我这是新时代的‘靠山吃山’,现在靠巡山每月收入2500多元。”黄荣介绍,国家对发展水源生态林的群众一亩地一年给予管护补助14.75元,虽然补贴很少,但为了涵养生态,群众自愿让出山地,种植水源生态林。这些生态林有效地保护着青山绿水,当地群众把这一片片生态林称为“民生林”。

  好生态,需要更好的保护。近年来,金秀多措并举强化环保机制,严格审批公益林采伐,严厉打击毁林行为,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兰向东表示:“我们绝不允许开发破坏环境,从立项规划,到开发建设,全方位坚持生态为重、绿色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生态立县,旅游强县。金秀以“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品牌为基础,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集全县资源,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全力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