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刘有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崇左甘蔗尾梢等丰富秸秆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多次深入挂点联系帮扶的南岭村,就发展现代生态肉牛养殖产业进行调查,目的是通过一个点来“解剖麻雀”,为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养牛梦”理清一些思路、找出落地见效的办法。

  南岭村现代生态肉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南岭村隶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天等县驮堪乡,全村有11个自然屯1233户4568人,其中贫困人口230户830人,贫困发生率18.2%。全村总面积27130亩,其中石山面积占76%,耕地面积483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06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甘蔗。2016年初笔者到南岭村调研,提出发展肉牛养殖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思路。经过近两年努力,南岭村发展肉牛养殖成效显著,目前南岭村有310户养牛960头,产值520多万元;其中126户贫困户养牛283头,产值160多万元,年人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多重叠加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现代生态肉牛养殖做到了“有钱可图”。南岭村一直都有养牛传统,但过去养牛只是为了耕地,经济效益不明显。笔者帮扶的贫困户冯全炮在外地打工,妻子留守在家,经动员去年10月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买了2头肉牛加入合作社养殖,今年10月卖掉净赚1.2万元,目前还存栏肉牛6头,经济效益可观。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坚信养牛能发家致富,他们认为“家养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两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三五头,富得直流油”。

  现代生态肉牛养殖改变了“人畜混居”。以前,南岭村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房屋底层是“畜牧局”,中间是“人事局”,上顶是“粮食局”,卫生和环境很成问题。发展生态肉牛养殖后,肉牛集中到养殖小区饲养、管理,不仅解决了人畜混居问题,而且通过“微生物+”生态养牛技术,降解肉牛排泄物,达到无臭味、少蚊虫、零排放的效果,改善了人居环境。

  现代生态肉牛养殖实现了“变废为宝”。以前群众都是把蔗叶烧了还田,如今把它们加工成饲料喂牛,让蔗梢蔗叶变成了群众养牛的“宝贝”。笔者了解到,南岭村每年种植甘蔗2000亩、玉米2500亩,产生的蔗梢、蔗叶、玉米秸秆等达到6000吨,可以养殖1200头肉牛,可极大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南岭村发展现代生态肉牛养殖的模式与启示

  目前南岭村养牛主要有四种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以“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养牛,天等县政府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南岭村建设肉牛产业扶贫基地,由广西大华农业公司独立经营,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每年固定按入股本金的8%分红,连续分红3年后由公司归还贫困户信贷本金。目前驮堪乡24户(其中南岭村5户)贫困户每户入股5万元,2017年每户实现分红4000元。这种模式主要适合家中无劳动力或外出务工贫困户,其入股有稳定分红收入,但因贫困群众没有直接参与养牛,无法学到养牛技术,3年后只能另谋他路。

  合作社基地带动模式。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养牛,天等县政府和南岭村养牛能人劳绍般共同出资建设养殖基地,劳绍般与黄克锋等8户贫困户共同成立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做担保,贫困户无偿使用养殖小区各自养牛,风险自己承担,收益全归自己。目前合作社存栏肉牛98头,其中8户贫困户养殖47头;现已有5户卖了8头牛,平均每头赚了5600多元。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家中有劳动力但缺资金、技术的贫困户,他们可以通过合作社申请到贷款和免费接受现场技术指导,掌握养牛技术提高“造血功能”,实现长远增收。

  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以“贫困户+贫困户”的形式养牛,加入合作社的黄克锋在学得养牛技术后,利用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的奖补政策,建设300平方米的养牛小区,带动黄克雄、黄恩会2户贫困户抱团养牛18头。今年黄克锋卖了3头,赚了2.05万元,他又准备多养5头。劳绍般形象地讲:“我就像师傅,黄克锋是我徒弟,他已经出师,现在又有了徒弟,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一个帮一个,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养牛。”目前南岭村按照该模式已建成8个养殖小区,带动24户贫困户养牛84头。

  个人散养模式。看到别人养牛尝到甜头,不少群众互相比学,利用自家“一楼”或屋旁建牛圈养牛,目前个人散养720头,占全村养牛总数的75%。个人散养面广量多、增加群众收入,但容易产生环境卫生问题,同时受场地、技术等制约,个人散养很难扩大规模,抵御风险能力也不强。

  总结南岭村发展肉牛养殖经验,有几点启示:

  党委、政府发动是基础。市县乡出台鼓励养牛的政策,如崇左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牛羊养殖业发展的决定》《崇左市加快牛羊养殖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户、小区、合作社、家庭农场)、饲草料种植、加工企业等给予扶持奖励补贴,极大地推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群众积极主动是根本。南岭村群众绝大多数都有养牛的习惯,有着通过养牛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南岭村追屯贫困户王文胜,他养牛积极性很高,认为“有牛就有希望”,自己租了一个距离追屯3公里的山坳养牛,租地、修路、建场、购买牛犊等投资超过15万元,除了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和养殖小区奖补5万元外,其余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目前已存栏肉牛17头。

  典型示范带动是关键。示范引导是无声的指挥棒。广西大华农业公司拥有现代化养牛技术,劳绍般是养牛能人,黄克锋是养牛新星,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信度和说服力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管用,群众亲身感受到拿自己的“辛苦钱”养牛不仅不会“打水漂”而且还赚到了“回头钱”。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鲜活典型,让贫困群众觉得可信、可学、可接受,纷纷参与到养牛致富队伍中来。

  部门、社会联动是支撑。肉牛养殖业是一个大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需要社会力量支持帮助。如定向帮扶天等县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政府共建肉牛产业扶贫基地,给予南岭村4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奖补养殖小区建设,设立100万元肉牛产业养殖风险基金,这对贫困户养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科技力量推动是保障。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是否使用科学养殖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景象,一边是牛栏粪水横流、苍蝇蚊虫满天飞,一个人照看一头牛都很吃力;另一边像犇犇养牛合作社采用“微生物+甘蔗尾叶”“微生物+发酵垫料”“微生物+牛粪”等技术,养殖小区干净清爽、生态环保,一个人饲养二三十头牛都没问题,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目标。

  闯出现代生态肉牛养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子

  南岭村肉牛养殖实践是崇左发展养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崇左市制订了一系列扶持贫困群众养牛的政策措施,各县乡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因养殖观念落后,部分农户还在等待观望;养殖方式传统,科学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受土地、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能繁母牛是制约瓶颈,肉牛养殖与交易、屠宰、加工、销售脱节,肉牛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养牛梦”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推动现代生态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发展。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将养殖小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产业开发、农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做好养殖小区的布局、选址、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殖小区建设。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破解现代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瓶颈。政策扶持方面,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专项补贴等方式,扶持肉牛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方面,用足用活各类资金,设立肉牛养殖发展基金,建立肉牛养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让银行“敢贷”,让老百姓“愿意贷”“灵活贷”,解决当前贫困户贷款“贷得少、贷不到、贷到的钱躺在账上睡大觉”等问题。

  加大服务体系保障力度,切实降低现代生态肉牛养殖市场风险。健全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强化技术培训,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立牛人工品种改良服务点,加大良种繁育力度,逐步构建起“生态、高效、安全”养殖体系。健全肉牛养殖防疫体系,推行强制免疫、监督执法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健全肉牛养殖风险保障体系,建立肉牛产业养殖风险基金,推行母牛和规模养殖保险,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加大产业链条延伸力度,提升现代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水平。在拓展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打造集肉牛养殖、生物饲料、屠宰、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养殖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养牛—沼气—有机生物肥—种植牧草—养牛”有机循环;在市场流通环节,建立牛羊交易市场,解决养殖户“买牛难、卖牛难”问题;在深加工环节,做好加工副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增强综合效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