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委主要领导到七百弄乡弄腾村调研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县政府主要领导到乙圩乡巴岩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大化大力发展长寿特色美食,带动了当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大化绿色食材在2017年9月第十八届中国美食节上备受青睐。

  “大化河鱼”养殖已成为北景镇江栋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七百弄鸡”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当地脱贫主导产业。

  韦 哲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截至2017年9月,大化瑶族自治县尚有贫困村63个,贫困人口6.06万人。该县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点县。

  “要将谋脱贫、抓脱贫、促脱贫变成全县上下的共识共为,把脱贫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不等不靠、自强不息,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形成强大合力,全面完成今年脱贫目标任务。”在大化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县委书记杨龙文的话掷地有声,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攻坚拔寨的冲锋号角再一次吹响,大化干群步履铿锵,砥砺前行。

  1 稳扎稳打 避免出现“脱帽不脱贫”现象

  大化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该县立足自身实际,提出了“全局统筹、突出重点、确保精准、先易后难、稳扎稳打”的20字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全局谋划抓统筹、全民动员齐参与、全力以赴强攻坚,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合理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大化将绝大部分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时间安排至2019年或2020年,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避免出现“脱帽不脱贫”现象。

  根据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大化将全县分为县城区、石山区和库区三大区域,县城区主要发展新型工业、旅游、电商产业,石山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及特色种养业,库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及长寿养生旅游业,并按“中、长、短”相结合科学配套。同时,以打造“长寿门户·美食之乡”为切入点,着力推动第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筹资4亿多元全面实施20户以上自然屯563条1232.92公里通屯道路建设,目前已完成177条316.42公里,预计在2017年底前全部建成。同时,整合资金同步推进水、电、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全县目前建有安置点18个,已建成安置公寓楼97栋,已搬迁入住4225户18966人。通过建立产业园、创业园、电商城、美食城等平台提供创业就业,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开展志智双扶增强内生动力。先后开展“人盯户”跟踪服务和“五讲五送”等系列活动,帮助指导贫困群众学习本领,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我脱贫的能力和动力。

  经过努力,2016年大化实际完成脱贫摘帽11个村,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县4943户2.01万多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16%。同时,该县还获评2016年度全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一等,并代表广西接受国家级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核查验收。

  2 全民动员 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强化部门联动。定期召开动员会、协调会、推进会,强化组织协调和配合。同时,结合乡镇贫困状况,合理安排联系帮扶单位,强化上下联动。

  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注重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先后获得30多家社会组织帮助支持,累计收到帮扶资金500多万元。

  积极引导群众自主脱贫。先后开展了“人盯户”“五讲五送”等志智双扶活动,同时通过编印资料和建立微信群、QQ群等,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开展扶贫互助,不断增强自我脱贫的意识和能力。

  整合力量全员抓。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全县干部职工全员参与脱贫攻坚,做到结对帮扶全覆盖;针对贫困程度较深的乡镇,该县将县发改局、财政局等帮扶实力较强的县直单位安排联系,并选派了强大的干部帮扶力量重点联系帮扶这些深度贫困村,确保深度贫困村能够同步脱贫。

  整合资金集中投。该县将全县涉农资金全面整合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优先投入到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等工作上。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5.75亿元,其中县本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870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404户50097.6万元。

  领导干部带头干。县委安排每个处级领导固定联系一个乡镇、一个贫困村以及一个当年预脱贫村,强化领导干部带头,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逐项落实、打钩销号,不脱贫不换人、不撤退。

  创新机制强力推。建立了10日联席协调和季度定期推进工作机制,执行了工作纪实、红黑榜通报和问责问效“三张单”等制度,并将脱贫攻坚考评与领导责任、单位绩效、年度考核、干部晋级、纪律处分等挂钩,并将督促检查贯穿于工作全过程,通过强化督查和奖惩推进工作落实。

  3 形成共识 在强化实干中保持定力

  对于像大化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面临困难多的县份来说,更要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把脱贫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凝聚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坚定打赢这场硬仗的决心。

  农业方面,大化根据河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6年以来,大化全面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核桃、“三特”水果、淡水养殖等规模不断扩大;“七百弄鸡”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大化红水河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已通过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考评,目前正在进行审批前公示。

  工业方面,一年来工业新增土地储备2200亩,实现了近几年来征地零的突破,县工业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低污染、低耗能新型工业入驻逐渐增多,其中年产2万吨丝瓜原汁和2千吨丝瓜络加工项目成为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1家碳酸钙企业已开始生产,并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河池投资有限公司初步达成综合开发辉绿岩项目协议,项目实施投产后将极大助推大化工业发展。

  旅游服务业方面,以打造“长寿门户·美食之乡”为发展定位,以长寿美食为切入点,着力推动生态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化成锋家庭农场生产基地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有望成为广西第二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农场);电商服务业和全域旅游业实现了质的飞跃,2017年6月全区“党旗领航·电商扶贫”七一红色购物季上,大化以广西第一的成绩被列为2017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与河北新奥集团、广西西江集团、深圳铁汉公司、广西宝隆公司等知名集团公司签订了旅游发展合作开发框架协议,4家企业计划在大化投资累计达39.2亿元,县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已注册运营,全县旅游规划和实施步伐明显加快。

  4 立足优势 以长寿特色美食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摘帽的主要路径之一,而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是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保障。

  大化县拥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县”等金字招牌。新形势下,该县及时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如何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尤其着重探索如何通过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措施、路径,提出了以长寿特色美食为切入点,以巩固和提升“长寿门户、美食之乡”品牌为载体,通过打造长寿特色美食文化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并积极投入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确保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

  直接促进群众增收。大化通过创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进一步扩大了全县生态食材的市场需求,发展生态食材种养的农民直接实现了增收。2016年全县养殖七百弄鸡的贫困户1952户,户均增收达2000元;参与淡水养殖的渔业人口1.03万多人,人均增收达1.4万多元。通过打造长寿特色美食品牌,还不断提高了大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住宿餐饮店430多家,总营业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8.9%,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2016年,大化创新成立了自治县长寿特色美食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美食办,并每年定期举行厨艺大赛、美食名店评比等活动,不断收集和深入挖掘长寿特色美食资源,加强引导和鼓励贫困农户加大发展生态特色种养业。目前,全县有“三品一标”认证主体11家,无公害产品农产品基地面积13.9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万亩,农产品地标登记保护2个,县内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78家,家庭农场42家,并于2017年6月23日荣获“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县”,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5 把握关键 全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坚持以精准谋划为先导。大化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户一法”原则,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思路,对乡村计划实施项目作出可行性评价,并对项目进行完善和补充,确定投资规模和概算,汇总形成全县脱贫攻坚2017年项目实施计划,并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分解到各乡镇、部门。在确定项目上,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造血”既能解决好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能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问题;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更要注重产业培育发展,解决好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既要注重贫困村脱贫,更要注重非贫困村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既要注重总体推进,更要注重区分轻重缓急,解决好时间“过窜”的问题。

  坚持以壮大产业为核心。大化把产业扶持作为主要措施,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盘活各类资源,将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抓好产业脱贫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产业富民”专项攻坚行动相结合推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贫困户、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销售渠道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壮大产业的同时保证贫困户增收。针对个别贫困村基础条件差、贫困户老弱病残、无劳力、无资金、无技术等情况,着力拓展产业扶贫新途径,鼓励先进村帮扶后进村,积极探索实践“飞地”产业发展模式,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致富。

  坚持以基础建设为突破。通过建立完善“十三五”和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清单,大化各级各部门积极对照本年度脱贫摘帽目标,认真梳理短板和薄弱环节,以时间倒逼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实施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模式,对单项工程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下建筑结构、施工工艺要求相对简单项目,鼓励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等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坚持以易地扶贫为支撑。大化通过精准细化搬迁任务,按照新的“四条红线”要求,把1594户7441人细化分解到各个安置点,把安置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点到人,切实解决“谁需要搬迁、人往哪里搬、具体怎么搬”的问题;优先安排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妥善安排2017年脱贫摘帽村和2017年预脱贫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明确搬迁“时间表”,绘制搬迁“路线图”,2016年的安置项目,2017年底必须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下达计划的安置项目,年底前搬迁入住率要达到30%以上。在编制易地扶贫搬迁点规划时,同步编制后续发展扶持计划,配套建设安置点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卫生院等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帮助搬迁群众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利用扶贫补助资金自主创业等实现自我发展,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坚持规范台账资料为依据。脱贫台账档案包括县、乡、村、户四级脱贫工作档案和“一户一卡一册”,这是精准脱贫摘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重要的档案材料,是核查验收组和第三方评估尤为看重的重要依据。大化各级各部门下大力气全面深化和加强“一户一册一卡”工作和脱贫攻坚台账档案管理,提高了精准识别率和精准退出率。

  脱贫攻坚,不落一户一人。大化各族干部群众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力拼搏,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攻坚中担当,在担当中跨越,高奏脱贫攻坚的激昂乐章,努力与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版图片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