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3日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八腊核心区视察指导工作

  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八腊核心区视察指导工作

  一直以来,天峨县一直在探索发展山地经济的好路子,试图打破石漠化地区发展不了现代农业的樊篱。

  2011年以来,该县围绕创建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的目标,把发展“三特”水果产业作为扶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建立县乡(镇)村的“三特”山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53个,实现“县有万亩、乡有千亩、村有百亩”目标。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效应。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资金的种植大户或社会投资人,成为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或投资人。这些集产销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吸引了800多万元民间资本,进驻农村孵化“三特”水果产业。

  一系列连锁互动,带动了全县水果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8月,该县流转土地参与示范区建设6.2万亩,成立水果公司1家、水果专业合作社8家,特色水果家庭农场98家,水果专用冻库5个。全县共种植龙滩珍珠李等“三特”水果41.76万亩,其中发展油桃、三月李、布朗李、墨李、大果枇杷等特早熟产业6万亩。发展龙滩珍珠李、秋蜜桃、龙滩脆柿、茂谷柑、板栗、沙田柚、大果山楂等16个特晚熟品种面积39.8万亩,年产值2.2亿元,龙滩珍珠李作为拳头发展产品,面积已达10.6万亩,投产面积达1.8万亩,预计今年产量在1.2万吨,产值在1.2亿元以上,油桃、秋蜜桃面积已达2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核桃、六画山鸡、金花茶、山茶油、黑木耳、香菇、灵芝、生态鱼等特优质产业,年产值1.8亿元。基本形成 “月月有新鲜水果上市”的水果生产格局,覆盖全县9个乡镇86个行政村6900多户。产品远销广东、香港、四川、贵阳和南宁等区内外市场。事实证明,“三特”水果不仅能在天峨的荒山陡坡开花结果,而且带活了山地经济,丰产地带实现亩产超万元,领跑全市同类农业实体经济生产收成。

  如今,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天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一批种植致富典型相继涌现,建成特色水果村6个,600多户群众建起“水果楼房”,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万人。

  为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天峨县党委、政府创新机制,多种途径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参与“三特”农业开发。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三特”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他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涉农部门和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部门领导、乡镇领导、县乡村技术员和涉农部门“三特”农业联系点制度。同时,通过推行县四家班子领导重大工作分组分工负责制、科级领导干部“四考四评”、机关干部职工“三定三评”、乡镇干部“三统三评”、村组干部“两诺两评”等县、乡、村、组四级从严管理干部机制,将“三特”农业发展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不断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在“三特”农业发展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逐年增加对“三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一般农户种植的苗木、打坎、肥料等实行以奖代补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贫困农户全部由政府帮助买单、无偿供给,对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及病虫害防治等所需经费也给予补助,保障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2011年以后,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600万元以上,并整合林业、农业、水果、扶贫、移民等部门涉农资金8000万元以上,加大对“三特”农业的投入。同时,制定以奖代补机制,激发群众发展积极性,对当年发展种植和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县财政给予5000元的奖励资金。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三特”农业的积极性,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三是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先后与中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广西农科所等区内外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研究技术改良、品种改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保证“三特”农产品的品质。同时,还经常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三特”农业专题培训,提高科技种养水平。整合农业、林业、水产、水果、科技等部门技术力量,采取包乡镇、包村屯、包基地的办法,进行技术指导。2013年起,每村配备1名农民技术员,负责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技术管护,县财政以补贴的形式保障技术员的收入,调动技术员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销售保障机制。在产品未形成品牌未能有效开拓市场之前,2011、2012年天峨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南宁、桂林、贵阳、广州、上海、北京、福建等地,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摆摊设点,宣传销售天峨“三特”农产品,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同时,搭建天峨“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出台《鼓励和推进天峨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每年财政预算50万元扶持农业电商。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邮乐购”等平台,积极采取“基地+农户+电商+物流”等多种形式,拓宽“三特”农产品销售渠道,参与销售的区内外企业达40多家,微商200多人。目前,申通、圆通、顺丰、中通、韵达等15家专业快递物流企业已落户天峨城乡,物流配送遍及城乡村。2015年,仅龙滩珍珠李鲜果一项,全县就通过快递、“村邮乐购”销售了4万多件共计300多万斤,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龙滩珍珠李市场价格从三年前每斤4元上升到2015年电商价每斤25元,地头收购价从原来每斤2元上升到2015年最高价每斤6.3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县各乡镇均有1个以上“三特”农业示范基地,全县建有1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7个县级“三特”农业示范基地,种养专业户365户,全县“三特”农业不仅实现了全覆盖,还逐步走向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天峨县注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打“绿色、生态、健康、长寿”牌,以发展“三特”农业产业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为载体,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拿出300多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发展规划、品种培育、特产之乡认证、产品地理标志等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目前,全县已有30万亩水果(含板栗、核桃)获得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认证,有龙滩珍珠李、大果山楂等17个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燕福牌”等水果商标完成了注册。龙滩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天峨核桃等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龙滩珍珠李2011年、2015年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2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西优质农产品”,2015年获得“中国龙滩珍珠李之乡”称号。通过品牌打造,提高了“三特”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推了产业化进程,促进了“三特”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科学开发,保护生态。实施产业生态化,既推动“三特”农业的发展,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两者和谐统一。一是发展林下经济。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例如,探索经济作物间寿命时间差模式,间种珍珠李、油桃、风景树等特色经济果木林业;发展高效益间套种模式,间套种果桑、本地西红柿、烤烟、药材、西瓜等“短、平、快”生态效益农业;发展辅助性收入套种模式,套种蔬菜、黄豆、玉米、高粱等常规性农作物,实现幼林抚育管护和中、长、短农业结构与短、平、快农业效益的协调发展,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双赢目标。二是推广多种轮种模式。实行“烟+稻+菜”、“烟+稻”、“烟+玉米”、“烟+高淀粉红薯”、“菜+稻+菜”、“菜+稻”等轮种模式,引导无土移民户利用房前屋后楼顶发展“猪+沼+灯+鱼(蛙、鳖)”、“果(菜)+灯+山鸡(竹鼠)”、“菜+蛙+乳鸽+竹鼠”、“猪+生物菌发酵床+鸡+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三是推行生态化生产。建立产品质量标准、质量监测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三大”体系,全面普及和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如生物农药的应用、物理诱虫设施的安装、农田综合的防治等无公害病虫优化防治技术。四是循环利用资源。天峨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不是大量砍伐森林资源作为原料,而是充分利用每年管护、修剪、间伐林木所产生的大量的枝桠杂材和木材加工所产生的木屑、板皮、边角料及玉米杆、玉米芯作为原料,不但解决了农林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利用问题,把农林废弃物转化成可供人们食用的健康食品,而且栽培食用菌的菌渣废料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种菌增收、种果增质、种粮增产”的三重目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罗仕勇、韦发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