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如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天霜万亩葡萄园 韦如代/摄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蓝启章在天霜毛葡萄基地调研。蒙增师/摄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长潘秋琳到四把镇调研林果产业发展情况。 廖光福/摄

  义务造林。 蒙增师/摄

  游客在三姐桃花园赏花。韦如代/摄

  开展核桃种植技术培训。

  旅客在水上相思林游玩。廖光福/摄

  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罗城是全国仫佬族聚居的地方,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辖7镇4乡,总人口38万,仫佬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在这里的群众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罗城至今仍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该县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综合施策 有效治理石漠化

  长期以来,居住在岩溶地区的群众,祖祖辈辈从贫瘠土地上刨食、从高山上砍柴烧饭,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和扩展。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罗城岩溶面积达1411.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3.11%,其中石漠化面积637.4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土地608.07平方公里。石漠化已成为罗城山区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和致贫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仫佬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011年,罗城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该县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治理石漠化工程。“十二五”期间,先后实施了珠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林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等国家或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共争取中央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38亿元,累计完成植树造林7.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完成造林补贴项目6.3万亩,实施巩固退耕还林荒山配套造林8.9万亩,造林总面积排在河池各县(市、区)前列。2016年完成造林2.5万亩,投资661.5万元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完成自然屯绿化645个,绿化达标率达65%以上。

  同时,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责任的落实和补偿工作,全县管护重点公益林面积112.8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69.6%;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6654.44万元,惠及农户3.95万户。

  大力推进沼气池和农村电网建设,全县累计建有沼气池2.8万余座,每年可节柴4.5万吨,相当于保护森林3.6万亩。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5%,全县绝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以气代柴、以电代柴,节约了大量的林木资源,加快了石漠化治理步伐。

  对于一些居住在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十二五”以来,罗城先后完成移民安置2476户10923人。“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总投资11亿元,力争于2018年提前完成全县6000户25616人的搬迁任务。

  近年来,该县共完成治理岩溶面积48.6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2.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5%,2015年荣获“广西森林县城”称号,201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 选准产业 经济生态双丰收

  近几年来,罗城通过封山育林,部分石山恢复了植被,但是长满野草灌木的山头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石山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罗城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治理石漠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开辟了石漠化治理新路径。

  罗城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是毛葡萄的原产地。毛葡萄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枝条能攀爬覆盖裸露的石头,具有恢复植被、防止土壤沙化、保持水土的能力,是石漠化、丘陵山地生态恢复重建的乡土树种。而且,每亩毛葡萄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可为农民带来3000~4000元的收入,因此,该县把发展毛葡萄产业作为治理石漠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首选。目前,该县毛葡萄种植面积达7.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毛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个,成为全国野生毛葡萄产业第一县。2003年,四把镇里乐村村民韦凤昂放弃在山外搞建筑承包的活,揣着积攒的10多万元钱回到家乡,承包石山创办了一个300多亩的葡萄园。韦凤昂承包的石山,过去除了石头,只长一些杂草和灌木。种下毛葡萄后,不但绿化了荒山,涵养了水源,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每年有八九十万元的收入,扣除成本,净赚70万元。”韦凤昂话语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核桃根系发达、树冠密集庞大,同时又是一种经济树种,罗城抓住河池市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机遇,加大对核桃种植户的财政奖补力度,对种植核桃的农户给予苗木、肥料、挖坎、地膜等物资及其他方面扶持,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种值核桃的积极性。2013年以来,共投入1.3亿多元在石山地区完成核桃种植12.75万亩,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核桃示范基地2.88万亩。

  罗城有种植油茶树的历史,油茶也是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罗城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5万亩,已建设有4家规模以上油茶示范基地,明亿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在石山地区发展油茶种植1000多亩,带动了周边110户贫困户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此外,该县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2016年底全县林下经济面积达93.16万亩,产值4.95亿元,林业总产值达22.3亿元。2011年以来,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5万,贫困发生率由62.51%下降到22.31%,逐步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3 环境优化 绿色产业大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实施,让罗城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更秀。罗城良好的自然生态,正日益成为推动罗城发展的新名片,为罗城写好“三篇文章”(仫佬族特色文化旅游文章、特色酒业发展文章、饮用山泉水品牌文章)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良好的生态孕育着“原生、小分子团、弱碱性、极软水、负离子水”的优质天然山泉水。许多投资者看中了当地优质天然山泉水,纷纷投资开发这一“液体黄金”。广西中源山泉有限公司、广西宝之泉天然水公司、广西中顺天然山泉水公司、广西康之源天然山泉水公司等饮用水企业相继落户罗城,“九千万”“纳翁”“野·芭蕉”“见力”等优质山泉水品牌已在区内外打响。好水酿好酒,好果酿好酒。天龙泉、葡萄酒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工业产值下滑的形势下,2016年罗城的酒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26%。

  罗城生态环境的改善,仫佬山乡处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近年来,罗城在打造仫佬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对石漠化区域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建成崖宜生态旅游区、水上相思林景区、怀群剑江风景区、青明山庄园、米椎林度假村等生态旅游景区,建成铜钟洞休闲山庄、元蒙饭店、红豆林山庄、崖宜水上鱼庄、青明山庄园等旅游扶贫示范点,青明山庄园被自治区授予“森林人家”称号,石围古村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催生了桃花节、李花节、葡萄节等文旅节庆,罗城已列入广西民俗精品旅游线路,逐渐成为游客观光、旅游、度假的“新宠”。2016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5.96万人次,同比增长14.95%,旅游总消费9.05亿元,同比增长26.93%。

  石漠化地区绿色产业的方兴未艾,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绿色产业的发展,使昔日的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一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迷人协奏曲,在仫佬山乡激越回荡!

  (韦如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