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6日 来源:河池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繁忙的桑蚕丝绸生产线。 韦炳华 摄

  在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纳单屯,有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依靠种桑养蚕,不仅买了汽车,还在柳州买了房,成了当地的名人。

  他们是石忠胜夫妇。“近年来,我家年年养蚕200张左右,仅此一项的纯收入就有12万元左右。生活越过越红火!”石忠胜说。

  富裕起来的石忠胜,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把多年探索积累的养蚕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群众。如今,纳单屯23户群众,户户养蚕,收入颇丰,户均种桑养蚕收入达4.2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桑养蚕专业屯。每年慕名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是石别镇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因为种桑养蚕,纳单人早早地走上了致富之路。”村委会主任唐郁庆自豪地说。

  在宜州,依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不仅仅是纳单人。2015年,宜州桑园面积达33.3万亩,全年养蚕量达141万张,鲜茧产量5.5万吨,养蚕收入18.6亿元,养蚕农户近10万户,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043元。

  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壮大一方经济。种桑养蚕,使宜州实现了“富民”目标。但宜州人深深明白,只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把产业做强做大做优,推动“富民”与“富市”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整个桑蚕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宜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自治区建设蚕桑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努力把桑蚕产业打造成为第一大循环经济产业,积极打造中国丝绸新都。

  目前,宜州桑蚕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为主产业链,以桑杆生产食用菌、蚕沙无害化治理和次下茧加工蚕丝被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宜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是宜州乃至整个河池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发展的标杆企业。走进嘉联公司,除了车间内机器轰鸣、银丝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外,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公司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同置身于公园之中。

  “循环发展是公司的目标,我们力求把每一颗蚕茧都‘吃干榨尽’。2015年,公司收购鲜茧3200吨,产品销售额为1.5亿元,为养蚕户支付鲜茧资金1.3亿元。”嘉联公司行政总监袁毅说,目前公司不仅生产丝绸,还生产蚕丝被和桑果汁、桑叶茶、雄蛹酒等特色食品,并正在发展工业旅游,不断延长产业链,取得了初步成效。

  嘉联公司只是宜州桑蚕产业循环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为把桑蚕产业打造成第一大循环经济产业,宜州在大力实施“优茧工程”的基础上,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新技术,对桑枝、蚕沙、蚕蛹、废水以及废丝等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使桑、蚕、茧、丝绸及附属资源在更大范围达到最佳配置,不断提高桑蚕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壮大桑蚕循环经济产业。

  广西五和博澳桑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宜州市2013年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是一家以高端生物医药为切入点,对桑树资源进行综合深度开发的生物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前,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已经完毕,正在试产,预计年底就可以正式投产。”公司副总经理廖俊萍告诉记者,项目明年即可产生效益,3年达产后桑枝生物碱原料及桑枝综合开发产值将达5亿元,是一个真正实现桑树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好项目。

  项目聚集,技术支撑,“蚕宝宝”编织着宜州绿色发展的新希望。随着一户户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实现了突破发展,逐步形成了桑-菇-肥、蚕沙-叶绿素-有机肥、茧-丝-绸-服装等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模式。2015年,宜州有以桑枝、蚕沙、下茧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企业15家;茧丝绸加工企业25家;全市桑蚕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到 38.6亿元;白厂丝产量、茧丝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全区县域第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