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1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记者 权 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以奇山秀水著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享有“魅力瑶山、天下都安”的美誉。

 

  然而,这里却地处全国扶贫攻坚最难“啃”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是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国贫县。

 

  “脱贫攻坚,始终是都安县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都安县县委书记陈继勇说,都安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以及“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结合产业扶持、技能扶持、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战略,率先在广西探索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新模式,解开脱贫致富的一个个死结,让一批批大石山区的百姓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走上致富之路。

  树挪死,人挪活,迁出深山天地宽

  20多年前,告别贫瘠的大石山,黄任江离开都安县澄江乡万茂村生岭屯,前往广东务工。

 

  10年前,得知家乡为山区农民在县城边打造“农民进城创业园”,黄任江劝说亲人从大石山搬迁入园,用政府免费提供的85平方米宅基地,开办加工玩具的小作坊。

 

  4年前,还是在“农民进城创业园”,黄任江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将小作坊搬迁至已完成通电、通水、通路和平整场地的31.8亩新厂区,踌躇满志地扩大生产规模。

 

  “我们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能脱贫致富,全靠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黄任江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他的昔日小作坊,已成为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而且,企业的上百名员工,也都来自该县的大石山区。

 

  “在都安,像黄任江这样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示范带动效应日渐彰显。”县长蓝启章介绍,都安结合县情民情,已探索出城郊有土安置、创新无土安置、整屯搬迁安置等“八大模式”,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路子。

 

  目前,该县在县内外共建立移民安置点121个,安置贫困山区人口和库区移民23199户115995人。

  住新城,兴百业,打工赚钱不离乡  30%的农户实现自主创业、30%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30%的农民成为农民“技工”……如今,在都安县城周边的“八仙农民城”“农民进城创业园”“扶贫移民新城”,从大石山区搬迁来的贫困农民,通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创业,收入来源由之前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植和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元化转变,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脱贫致富的门路也越来越多。

 

  其中,“农民进城创业园”采取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无土安置”新模式,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安置了2365户12827人。同时,引进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品制作等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目前,该园的人均年纯收入达6973元,比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多1477元。

 

  在县城郊区建立的“八仙农民城”安置了1100户5100人。目前,当地群众人均年纯收入达816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多2672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正在建设的“都安扶贫移民新城”,毗邻河池•都安临港扶贫产业园,项目预计投资80多亿元,重点将山区10户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基础设施投入大的自然屯整体搬迁。新城建成后,将与都安县城连成一片,解决5万人脱贫问题。

 

  土变金,成典范,村村有了致富经

  都安县的大石山区,土地瘠薄,国贫县的帽子像“紧箍”一样,一直扣在头上。为摘掉穷帽子,县领导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在访贫问苦中与群众共商脱贫大计,努力在实施生态移民工作中,形成“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富民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新格局。

 

  为此,该县党委、政府通过在安置点大力发展核桃、甘蔗、桑蚕、藤编,以及畜牧养殖、劳务经济、旅游开发等,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增强贫困户的致富本领。

 

  如今,在都安的许多安置区,贫困山区农民通过“整弄搬迁”,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无法发展、不能致富”的难题,实现了“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目标。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张张溢满喜悦的笑脸,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示出都安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景象。其中,登金安置点、拉温新村、九香瑶族新村、坤洞新村等安置区,还成为全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记者 权 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