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5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朱昌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宜州讯 2015年,宜州市坚持稳中求进,重构提质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攻坚,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工业经济跨出新步伐。构建了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体系,新增亿元企业6家。自动缫丝能力居广西首位,白厂丝产量、茧丝加工能力保持全区县域第一。完成工业项目建设78项,完成投资13.2亿元。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六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上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9.2亿元,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重大项目实现新进展。重点推进市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楼、农贸购物中心、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全市重点建设项目199个,其中新开工90个,完成投资10.25亿元。农网改造升级、市人武部营院、市公安局技侦大楼等项目竣工投用。

  特色农业创造新业绩。全市桑园面积33.3万亩,鲜茧产量5.5万吨,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新增“双高”糖料蔗基地33个,面积2.2万亩;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河池市级示范区;林下养鸡250万羽,实现产值0.76亿元;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精准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全面开展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确保7.14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180多项。扶贫工作队员共引进扶持项目67个,引进扶持资金3170万元,引导农户发展优势产业1610户,帮扶贫困户674户;帮扶修建村屯道路58.7公里,修建饮水工程157处,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751件。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44万人。

  第三产业实现新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按照“宜居名城、宗教文化、壮乡风情、民俗文化、生态休闲”的旅游发展主题,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明确了旅游业发展方向;完成重点景区的提质升级,获得“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乡村旅游示范城市”等称号。全市旅游接待268.29万人次,同比增长16.49%;旅游总收入31.17亿元,同比增长23.39%。

  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投资1.38亿元,建设通村水泥路14条164公里。福龙瑶族乡少数民族乡示范工作和怀远镇百镇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两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安排2.49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三化”工程,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义务植树5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6.8%,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民生保障实现新成效。扎实推进10项惠民工程。社会保险实现“一站式”服务,“五险”参保人数达13.9万人。投入近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28万平方米,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21万元和学生资助金945.33万元。实现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科技、民族、文化体育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朱昌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