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7日 来源: 作者:记者 徐顺东 通讯员 韦文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田东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

  2008年起,田东聚焦农民贷款、发展和还贷“三大核心”问题,系统性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等建设,再造惠农保险、助农担保……

  8年来,通过不断“选育”和“试种”,田东让移出“试验田”的“秧苗”在乡村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该县贫困村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5938万元预计增长到2015年末的2.19亿元;贫困农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2205元预计提高到2015年的5649元,年均预计增长26.5%,贫困人口由14.63万人预计降低到2015年的5.2万人。

  “8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田东化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老百姓对发展充满信心,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子,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田东县委书记王军说。

  A 建设五大体系 解决贷款难题

  贫困农民贷款难,主要难在“没抵押、没担保、没信用级数”。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田东如何破题

  “解决农民贷款问题,我们建立了环环相扣的五大体系。”2015年12月30日,在田东农村金融改革展厅,农改办主任李润权给记者详细介绍“五大体系”:

  ——机构组织体系,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全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6家增到目前的27家,种类居广西县域首位。

  ——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村实现全覆盖。2009年开展农户(含贫困户)动态信用评级增信,建成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覆盖全部农户的县,农户凭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可以当天获得1万元-10万元信用贷款。

  ——村级金融体系,形成“农金村办”机制。“三农金融服务室”到村,是全国第一个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到村一级的县,使信用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服务等工作前置到村一级。

  ——村级互助体系,解决短期周转资金。建立29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的贫困户提供3000-5000元小额贷款。

  ——村级支付体系,解决支付结算问题。ATM机全覆盖,电话支付终端384台等,建成全国首个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

  “五大体系”解决了田东农民贷款难问题。截至目前,田东金融机构累计向5.9万户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8亿元,其中累计向914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6亿元。

  B 激活生产要素 推动快速发展

  打通了金融的源头活水,田东适时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农村资源要素。

  2012年,田东成立广西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经营范围为农村产权的交易信息发布、交易、登记、抵押贷款服务、项目投融资、政策咨询等。

  在该中心,一组统计数据让大家振奋。截至2015年11月末,该中心主持农村产权交易9761宗,交易额7.9亿元。其中,贫困村土地流转1308宗2.92万亩,交易额2.2亿元;贫困村产权抵押贷款32宗5257万元。

  循这这组漂亮的数据,记者一行深入田间参观。

  祥周镇模范村香蕉种植基地是个典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等,分别从田东农商行、北部湾村镇银行得到贷款累计9612万元。如今该基地年产3万吨威廉斯系列品种香蕉,产值1.2亿元,主要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市场。“我们能有今天,可以说是率先享受到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红利。”该基地一位负责人说。

  在田东,真良村推出“土地出租五年返还模式”。即龙头企业流转农户的土地种火龙果,并让该户农民参与相应的地头管理,5年后返还土地、火龙果给农户自行经营管护。“第一,龙头企业手头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贷到更多的款,可以做大做强;第二,农民不用投入,务工的同时是学经验,可以很好保证后续发展。”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目前该村建成530亩火龙果基地,社员有149人。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合理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定位,田东发展了芒果、火龙果、香蕉、桑蚕、生猪等一批扶贫产业基地。目前,全县贫困村流转面积达1.65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52个,带动2263户贫困户发展。

  C 运行五大机制 保还款降风险

  大量的涉农贷款流向农村,如何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一行走进了田东农村商业银行的网店。

  该银行作为田东首批涉农金融机构参与改革。截至2015年11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8.75亿元,比2009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31.47亿元,比2009年增长189%。同时,2015年11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为3256万元和1.03%,分别比2009年下降564万元和2.47个百分点。“田东建立的信用和保险等一系列机制,给资金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该行行长说。

  据了解,与贷款相呼应,田东建立“五大机制”保障还款:

  ——建立担保机制,提供担保服务。田东通过财政投入和引入金融投资集团,成立助农担保融资公司,截至目前累计提供担保融资近10亿元。

  ——再造农保机制,做足风险保障。田东先后推出甘蔗、香蕉等13个特色农业保险,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仅2015年1至11月,共受理理赔案件945起,理赔272.38万元。

  ——增加补贴机制,分担信贷成本。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累计为3950户贫困户提供利息补贴。

  ——深化供销机制,加强还款力度。金融机构促成种植户与县域内龙头企业建立购销关系,通过两头扶持的办法,确保资金有明确流向,能够按时收回。

  ——探索补偿机制,降低银行风险。田东兜底设风险补偿基金,给涉农金融机构吃“定心丸”,目前累计偿付坏账219.8万元。

  经过8年的实践,田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信用县”,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破解农村金融扶贫难题的“田东模式”在田东广大农村得以推广并辐射周边县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