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4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陶汉山 黄燕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农民,重中之重还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自2011年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西林县大力实施“滴灌式”扶贫攻坚,使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精准到位,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底的7.24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3.56万人(含返贫人口),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从51.3%下降到24.9%;2014年共减贫3013户12294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贫困发生率由33%下降到25%。

  搞好精准识别,发力精准扶贫。西林地处边远山区,有贫困村41个贫困人口4.8145万人。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发动了精准扶贫攻坚大会战,摸清全县的“家底”,建立了财政投入增长、扶贫贷款担保、脱贫奖励、涉农资金整合、干部结对帮扶和扶贫考评考核等6个保障机制。每年县财政本级投入1000万元左右,精准扶贫到户,确保每户产业扶持资金不低于4000元;每年财政整合各种基金1000万元,为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每个脱贫村奖50万元,每个脱困户奖1000元。近来,该县又派出精干人员,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按照自治区规定的办法,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力争在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工作。

  突出产业扶贫,全力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该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五个生态建设”工程,明确了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并围绕全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励措施。重点从水果产业、茶叶产业,畜牧水产养殖产业等方面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扶持体制机制,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有1个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全力解决全县贫困人口增收难问题。同时,对有劳动能力但受限于发展条件的贫困农民,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等,实现脱贫致富。

  抓好金融扶贫,企业带动促增收。贫困群众有时找到了脱贫的路子,却常常因没有启动资金而一筹莫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专业大户,按每年每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贷款额度给予全额贷款贴息补助;对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每年每家龙头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万元的贷款额度给予全额贷款贴息补助。由政府成立扶贫担保公司,由金融办牵头,整合扶贫、财政等部门的担保基金1000万元,按1:5比例用于贫困户的无抵押贷款担保,发生贷款本金和利息损失的,政府承担80%,金融部门承担20%。同时,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强大的辐射力,创建产业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协调广西西林汇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八达、西平等乡镇的10个贫困村建设10个生姜、香葱原料基地约13000亩。年收购农副产品约1.5万吨,带动8个贫困村2400户贫困户约6000人实现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每年吸纳150~200名贫困劳力就业,就业人员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扶贫效益良好。

  治贫先治愚、扶贫要同时扶智。在帮扶中,领导干部主动为贫困乡村和困难家庭科学发展、长远发展谋思路,让农民开阔视野,增强致富本领;帮助培养一批有知识有作为的年轻村干部,为群众留下“不走的主心骨”;帮助建立、规范、完善一套管用的规章制度,为村民持续发展、幸福提供保障;邀请农业、畜牧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全县28个贫困村开展农业种养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县里启动“雨露计划”,培训资助对象为西林县农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就读于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参加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认定为贫困村中非在册贫困户的也可纳入资助范围。外出务工技术培训的贫困户按培训项目及对应等级实行补助。同时,该县努力抓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政策兜底、社会扶贫等工作,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全县人民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