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6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杨 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6月的百色,酷暑难耐。通往乡镇的公路两旁,换上绿装的风景树青翠欲滴,右江河畔的村寨生机盎然。

  金黄的芒果挂满枝头,沉甸甸的冬瓜挂在高架下,放养鸡在林下欢快地觅食……在地处右江区城郊的四塘镇新民村,一项项富民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精准扶贫使我们的产业发展立竿见影,致富的步伐得以加快。”新民村妇女主任黄红卫说道。

  曾经,新民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两年,在该区实施的精准扶贫活动中,新民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截至去年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1196元。

  新民村只是该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动,使得该区贫困群众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2014年至今,该区新增脱贫人口近2万人。

  为解决“精扶”的问题,该区对集中连片的31个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通屯道路建设、产业扶贫项目、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两广”帮扶项目等,争取专项扶贫补助资金实施“十百千”项目工程,扶持发展芒果种植0.5万亩;实施特色产业扶持,培育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短期技能培训1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扶贫100人、大中专学历教育补助210人;引进亩产6000斤、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葛根种植项目,力争到2020年葛根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

  今年,该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完善设施条件,加大贫困村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建设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村通车通路;加大小水库、小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力度,使贫困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参与1项农业增收项目;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和倾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村优先列入本级生态乡村建设范畴;加强贫困村垃圾、污水、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工程和综合服务中心、卫生计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

  在“准扶”过程中,该区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一户一法、定点帮扶,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精准帮扶、逐户验收”的工作要求,因户制宜,全面实施扶贫到户到人工程。建立干部包户制度,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处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科级以下(含科级)干部每人帮扶1户,实行“定人定责、脱贫解约”;实施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稳定实现该类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户转移就业;整合“雨露计划”、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等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扶贫、扶贫培训、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获得1项以上的扶持,力争为近4万名扶贫对象摘掉“贫困帽子”,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精准扶贫的大力实施,使扶贫扶到根上、帮到点上,逐步改变了该区贫困村的面貌,右江河畔贫困地区的群众正在告别贫穷,迎来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