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3日 来源:河池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孟夏时节,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兴利村头亮屯,清澈的水塘、粉刷一新的民居、明亮的路灯,还有特色农业示范区内红彤彤的火龙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这幅画卷,展现了该县党委、政府60年来带领全县人民摘穷帽、拔穷根的辉煌成果。

  据统计,1955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全县财政收入只有2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元;到2014年底,财政收入实现36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9元。

  该县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985年至2010年间,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等,大力实施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3万处,沼气池1.54万座,完成茅草房改造2.42万户,新建、改扩建道路568条268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四级公路和通电的目标。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进,该县通过银行融资投入、发放种苗,扶持群众发展重点产业。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项目贷款贴息资金105万元、引导扶贫项目贷款3500万元、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95万元。到2014年底,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48万吨;建成两性花毛葡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200亩,山葡萄总面积达5.1万亩;核桃累计种植面积23.3万亩;山羊饲养量56.6万只,生猪饲养量78.3万头;6085户贫困户2.4万人参与竹藤草芒编织;桑园面积达4.7万亩,产鲜茧9.7万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4家,入社农户1220户,流转土地5.8万亩,带动农户1.56万户以上。

  1993年以来,先后投资30457.26万元在县内八仙埌、拉仁乡,市内环江县,区内钦州、北海市等地建立22个易地安置点,安置农户1.45万户5.98万人。通过扶助农户建立新家园,引导农户进行开发性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把生态移民与开发扶贫、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在河池·都安临港扶贫产业园附近规划建设都安扶贫生态移民新城,计划到2020年安置2.6万户10万人。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如何牢牢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让贫困群众吃饱饭到让群众兜里有余钱。该县从完善扶贫对象“瞄靶子”识别机制入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进入“十二五”的头一年,该县提出了扶贫稳县战略,出台了“抓住8大工程,实施50个项目,强化8项保障措施,实现贫困村群众一达二不愁三保障六个有五个显著目标”的开发扶贫攻坚战8508行动计划,吹响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2014年,该县就完成了120个贫困村20.1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整合资金启动隆福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模式,年内实施521个项目,完成投资7613万元,受益群众1.99万人。争取广东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农机局、柳州市、市直有关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宏桂公司、香港嘉里集团等后援单位出资2000多万元投入到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村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展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乡镇、县直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等活动,建立领导干部“54321”包户脱贫工作机制,调动县内力量参与开发扶贫。该县33名县级领导、135个县直部门定点帮扶65个整村推进贫困村,1.9万多名党员干部通过“红卡惠民”活动,联系群众2万多户,为贫困村和农户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的氛围和强大扶贫攻坚凝聚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都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新的273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贫困情况还是人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2013年底,还有20.1万贫困人口,截至2014年底,尚有16.7488万名贫困群众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

  如今,置身于都安,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条条平坦便捷的公路、一幢幢整洁漂亮的民居、一个个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都安人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有信心有决心与全市、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韦崇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