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卢彬彬 通讯员 蓝艳青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阅读提示

  忻城县农民蓝耀祖一家五口在该县“致富奔小康,一个不能少”的精准扶贫政策下,搬出世代居住的“三不通”(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山区,迁入县郊移民小区,住进了带厕所的两居室、用上自来水、看上电视,全家都在小区对面的工业园区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这个数字曾经是这个家庭1年的收入总和。

  像蓝耀祖家一样,忻城有2000多户山区群众从“三不通”的不毛之地搬迁出来,实现脱贫致富。山区群众的生活巨变得益于该县从2013年起实施的“精确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机制。

  如今该县已经完成对3.0902万户贫困户、10.7821万名贫困人口的识别分类和69项脱贫计划立项,实现60多个村屯近3万人脱贫致富。

  1

  精准识别:3万人次调研确定3.09万户目标

  忻城全县41.05万人口仅有45万亩耕地,10万贫困群众常年在“石头缝里讨口粮”,至今还有部分居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县长李朝晖认为:“要啃下扶贫‘硬骨头’,首先建立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机制,把钱和项目真正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以及解决困难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

  为实现到户到人地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2013年起,该县派出调查队3万多人次,对全县30万人口进行调查,建立了15万份贫困档案——最终确定全县贫困人口规模是3.0902万户10.7821万人,并建立一户一档的脱贫目标档案。

  如此精准的数字,不但来自于大量的调研普查,还来自于该县建立的一套贫困户识别分类制度。

  在该县古蓬镇政府,记者看到,仅仅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调查记录就有厚厚的60余册,8000多份贫户档案整齐划一地分类叠放在资料架上。档案中最重要的《贫困户登记表》包括了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项目、帮扶成效、脱贫评估等7个板块,共95项指标。

  镇长石立平解释:“是不是贫困户能不能享受扶贫政策自己说了不算,村里说了不算,政府说了也不算。必须经过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7道‘关卡’。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识别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

  石立平说,建档立贫困户档案不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致贫原因,是因病、因灾还是无劳动力、无技能,继而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已经脱贫的销档封存,新增贫困人口重新建档“我们不少算一个贫困户,也不多用一个指标。”

  2

  精准扶持:开出69副治贫“药方”

  找对了“穷人”,找准了“穷根”,下一步就是如何开好治贫的“药方子”。

  两年来,该县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全力实施“斩穷根”行动,目前,忻城已为1.0764万户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制定了69项脱贫计划,实行“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定向帮扶。

  例如,对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贫困人口分散的村屯实施整体搬迁,将贫困群众迁移到县郊的移民小区,通过劳务输出或就近在县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工业脱贫。如今该县已有2000多户山区群众从“三不通”的大山沟搬进了亮堂堂的小区楼房,7000多人靠打工就业脱贫。

  例如对土地面积大,农业基础设施好的村屯实行农业产业化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化特色农业实现农业脱贫。在县政府的重点扶持和打造下,该县的金银花扶贫项目、糯玉米扶贫项目、桑蚕种养扶贫项目等已经成为该县经济的特色品牌和农业支柱,1.2万多群众从中致富。

  还有,扶助良种甘蔗种植项目的2500人,果蔬树木种植项目1.8712万人,肉鸡养殖项目3008人,“十百千”的化肥、小蚕、食用菌等小项目共1.7796万人等等。

  为确保69项脱贫计划精准推进,该县2去年还以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进行了村屯道路、人畜饮水、特色种植、危房改造等工程。全年,上级财政扶助资建设屯级道路22条36.715公里,县本级扶助建设屯级道路30条48.26公里,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3

  精准管理:2000多名党员干部织就扶贫“管网”

  面对3.0902万户贫困群众,忻城县以县、乡两级2000多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核心力量,选派乡村建设定点扶贫工作队,以“一联二评三服务”为载体,按“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思路,以县级干部联系帮扶5户,科级干部联系帮扶3户,一般干部联系帮扶1户的工作方式,解决贫困户和因病因灾返贫群体的脱贫致富难题。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扶贫“管网”,就此在全县精准搭建。

  在“一联二评三服务”中,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按“缺啥补啥”原则,县政府统一规划,首先确定帮扶部门。例如,北更乡雅文村交通设施落后,优先安排县交通局帮扶,县农业局则针对马泗乡龙图村特色,瞄准水果产业着力攻坚等等。包扶干部则与贫困户“点对点”精准对接。

  忻城县还为包扶党员干部立下“军令状”: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一帮三年、梯次推进,不脱贫,不脱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