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剑江碧水悠悠,岸边翠绿,处处皆景。韦如代/摄
“仫佬山乡美如画!”在冬日暖阳中走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脚步所至、目光所及,都是天蓝、地净、山绿、水清。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立足全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强势推进“美丽罗城·清洁乡村”活动,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在新的起点上,罗城正在谋划实施生态乡村建设。大美罗城,成为仫佬山乡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
东门镇上凤立屯风景如画。韦如代/摄
环卫进村,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备送给乡镇。韦如代/摄
成就——“清洁乡村”扮靓仫佬山乡
“以前垃圾围村,现在是美丽家园!”在罗城怀群镇加碗村,村民莫日彬讲述变化。村民们齐动手,将垃圾清扫好并进行简单分类,可回收的垃圾卖掉,建筑垃圾就地填埋,可燃烧垃圾丢进焚烧炉。
村屯的美丽,始于“三清洁”专项行动。
强力推进“清洁家园”。强化重点区域整治,加大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大村大镇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强化公路铁路沿线、县市交界区域等卫生盲区治理。明确每月20日为全县“集中清洁日”,全县开展390次环境卫生大整治,清扫清运垃圾1.0729万吨。投入140.1万元开展铁路沿线整治,建设铁路沿线大型焚烧场1个,组织编制50户以上村屯规划2个,房屋立面装修16户,改造美化建筑物外立面面积1800平方米,拆除违法违章建筑510平方米,拆除户外违章大型广告牌4处。
全面做好“清洁水源”。关闭农村地区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小冶炼、小化工、小采选等小企业8家。清洁小溪、水沟、河流802处600公里,清理池塘、水库378个,完成村庄内主要饮用水源地水体清理任务。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护设施,设置饮用水源保护标识牌79块。
稳步实施“清洁田园”。开展“田园地头顺手捡”活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574.5吨。建设7个清洁田园示范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植保技术等“清洁田园”10大工程和10大主推技术,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累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50.4万亩,清洁生产技术推广面达74.9%。
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清理河岸边的垃圾。廖光福/摄
怀群镇元蒙屯成为生态旅游示范村。韦如代/摄
抓手——“六村行动”激发全民活力
清洁乡村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在于群众参与。而群众参与的前提,是群众受益。
罗城以“六村行动”为抓手,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清洁乡村的内涵,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发动了最广泛的群众参与。
规划建村。坚持规划先行,投入400万元,对城区和乡镇建设进行修编。完成龙岸、黄金等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龙岸、黄金两个镇的控制详细规划以及29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共建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11个。
环卫进村。公路沿线134个自然屯,实行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全县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全部建成并运行。投入436.2万元,建垃圾池743个、焚烧炉634个,配备垃圾箱(桶)集中收集点1.4688万个。落实保洁员2121名,配置垃圾清运摩托三轮车7辆、人力三轮车284辆、机动车35辆。
民主治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每户每月缴纳一定的清洁费,探索出聘请保洁员、推行村规民约,由村民自治,自己管理清洁卫生的经验。全县141个村1640个自然屯制定有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实行农户“户前三包”(包房前、屋后垃圾清扫保洁、包送垃圾到集中点)9.386万户。
新风树村。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及文艺下乡等多种平台,采取政策解读、深度报道、制作专题节目及文艺节目等形式,大力倡导卫生文明之风。制定清洁家园5项行为规范、清洁水源4项行为规范、清洁田园5项行为规范、城镇管理8项行为规范,规范公民行为,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机制。
干部入村。组建县级驻村工作队141支,共705人,乡级驻村工作队164支,共1450人,确保全县141个村(社区)都有1名以上国家工作人员驻村包点开展工作。把新农村指导员、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美丽罗城·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员、定点扶贫工作员等4支力量,整合为“美丽罗城”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进村入屯组织群众召开会议3543场次,培训群众30多万人次,开展大宣讲1058次、大走访983次、大调研837次,发放《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信》10万多份。
创建名村。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四把镇特色工贸名镇;筹措资金2000万元,打造龙岸镇特色工贸名镇,2014年10月,该项目被评为“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点”,共获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一批名村建设进展顺利——长安镇崖宜屯完成资金总投入达1100多万元,被列为2013年广西特色旅游名村之一。投资近2000多万元建设的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2014年10月获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怀群镇投入367万元,完成伦洞村元蒙景区45户民房外墙装修;投入130万元,改造东安村公路沿线民居52户,实现美丽乡村与旅游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集历史与现代于一身的东门镇石围屯跻身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廖光福/摄
武阳江两岸山峦叠翠,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仿佛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韦如代/摄
长效——“六措并举”实现常态管理
“清洁乡村”不是一阵风运动。罗城通过实行“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群众采取定、诺、看、比、评、保6举措,激发群众卫生意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清洁乡村工作常态化纵深开展。
“定”,即充分放手发动群众,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把主体责任放给群众,把自主权放给群众,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保洁员待遇筹资办法和保洁制度,选出保洁员。
“诺”,即乡镇政府与农户签订“美丽乡村保洁承诺书”,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管理。
“看”,即组织群众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找出差距,加以整改落实,做到步调一致。
“比”,即开展村与村相比,屯与屯相比,户与户相比,比干净、比措施、比办法、比成效。
“评”,即结合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基层党建活动,结合文明村、文明屯、文明户开展“洁美之星”评比,半年评一次,由镇评出村,村评出屯,屯评出户,各奖前4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全县共评出“清洁文明之星”200户。
“保”,即保清洁、保荣誉。评出的清洁示范屯、清洁户授予流动牌匾,如下次评不上,则分别由乡镇、村收回,另行授予评上的屯、户。
群众的广泛参与,让罗城各村屯形成了清洁乡村“十有”的长效机制——有包屯干部、有固定标语和宣传栏、有清洁乡村理事会、有村规民约、有保洁制度、有保洁员、有垃圾收集桶、有垃圾清运车、有垃圾分类池、有垃圾焚烧炉。
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小长安镇崖宜屯,镶嵌在青山绿树中。韦如代/摄
山清水秀的四把镇梅洞屯。韦如代/摄
提升——“六个坚持”谋划生态乡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2月11日,罗城启动了“生态乡村”建设,向“幸福乡村”再迈一步。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蒋向明介绍,“美丽罗城·生态乡村”以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为主要抓手,以“六个坚持”统筹推进——
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投票器、表决器交到群众的手中,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活动的标准。
在制定方案时,就村屯怎样绿化、饮水怎样净化、道路怎样硬化,与群众一起想办法、共商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汇聚群众智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在实施过程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完善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政策措施,让群众投工投劳有回报,出资出智有收益,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
坚持干部服务原则,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承担起责任,转变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把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与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深度融合起来,推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有机经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家园同步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推动活动有序开展。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结合乡村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各村根据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特点编制有关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屯在“生态乡村”活动阶段的建设重点和时序。
坚持因地制宜,既有特色又实在管用。充分考虑农村实际,突出乡村特色,坚持不同地方不同标准,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把罗城独特的山、水、田、林、路充分凸显出来,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融入进去。
坚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活动资金瓶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搭建各类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捐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弘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确保活动推进取得实效和长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陆川县]“生态乡村”成旅游业新“引擎”
春暖花开时节,驱车在陆川县马盘公路上,沿线万亩盛开的油菜花给田野铺上了一层金黄色“地毯”。加上近处错落有致的村庄、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美景。 【详细】
[罗城县]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5亿元
日前,笔者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工信部门获悉,2014年,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7亿元、增加值4.39亿元,分别增长7.53%、5.7%。 【详细】
[长洲区]“一事一议”为生态乡村打“地基”
3月26日,在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富万村大新组水泥路硬化施工现场,几名村民正忙着整修刚铺设的混凝土路面。道路修好后,可方便全村3000多名群众出行。这是该区今年计划完成道路硬化42个项目中的其中之一 【详细】
[南丹县]生态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白墙青瓦的人家,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如今,南丹农村处处风景如画,5万多名农民过上了新生活。城关镇下水屯农民黄利宏说:“现在村里的条件,只会比城里好,不会比城里差。” 【详细】
南宁筹措18亿多元建设“生态乡村”
近日,记者从南宁市政府获悉:该市今年计划筹措和整合18.44亿元(其中市本级5.48亿元)全面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