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的边缘结合部组成,是我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隶属于河池市,位于广西中西部的红水河中游,属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全县面积2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公顷,辖13乡3镇,2013年人口为45.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点22.5%。

  大化县境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丛密布,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峰丛洼地,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中西部为低山丘陵。红水河贯穿大化全境,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大化县地处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贫困群众量大面广。建县以来,大化县群众要求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和库区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居住特别是县城区居住的愿望非常强烈。

  近年来,大化县通过采取县内搬县外安置、县内异地安置、乡内异地安置等“有土安置”模式,共搬迁群众8670户28680人。大化县相继开发建设的江滨花园、望阳曦龙湾等住宅小区,建设住宅6200多套,其中农民工购房就有4300套,比例达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全县仍有13407户60333人愿意易地搬迁,98个自然屯要求整屯搬迁。

  基于以上原因和调查数据分析,大化县聚集人气、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大化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决定将城镇化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4项工作结合起来,把不具备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县城区进行“无土安置”,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实施旧城区“两纵六横”主要街道环境整治、红水河沿岸和S314省道沿线主要村屯风貌改造,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求取城镇化及扶贫工作新突破。

  一、凝心聚力,共筑新城

  (一)领导关怀,群策群力。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必须要有项目支撑。大化县将易地搬迁生态扶贫民族新城项目作为核心支撑项目,全力加以推进。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自治区原主席马飚、自治区现任主席陈武、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黄道伟、自治区纪委原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自治区政协李彬、刘君、苏道俨三位副主席以及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河池市市长何辛幸等上级领导亲临视察指导,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爱。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住建厅等厅局对项目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黄方方、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潘文峰,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吴伟权和各处室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为避免人为“造城”,出现“空城”,2012年以来,大化县连续3年在春节收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组织县四家班子领导利用一周的时间,深入大石山区和水电站库区,开展大调研活动。特别是2014年春节,大化县开展“进瑶寨、话发展、助搬迁”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县干部职工上山下乡、进村入寨,和贫困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建城良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动员群众入迁新城。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2月,新城项目被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坚定了大化县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的信心和决心。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推进新城建设过程中,大化县高度重视规划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聘请深圳市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按照“再造一个新大化”以及“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着重在道路交通、应急避难场所、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电力、通讯、供气、园林绿化、各类市场、环境卫生、文化和体育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对新城进行规划,根据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各组团功能合理布局,努力做到不留败笔、少留遗憾,为子孙后代留好发展空间。

  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3158亩,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计划投资49.87亿元,发展整体定位为“居住、文化、商业、旅游”。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安居工程、配套农民工培训就业设施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等。功能区划分为“两轴、六区”,两轴:沿“一横一纵”的40米主干道与沿街商业及广场所构成地区具有绿色特征的开放空间走廊,同时形成独具特色广场景观轴、视线景观带;“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区,被征地农户安置区,“七站八所”安置区,公园用地以及文化体育馆等公共服务区,就业服务区等。

  (三)整合资源,市场运作。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资金保障是关键。新城项目投资49.87亿元,单靠大化县财力,无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必须整合资源,引入资本,共同建设。大化县将分散于发改、住建、扶贫、交通、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科教文卫、体育等部门的资金、项目、资源有效统筹起来,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共同投入,缓解新城建设的资金压力。

  除了整合资金、强化县级财政支持和个人自筹资金外,大化县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引进香港·恒益集团合作建设新城。由政府提供土地,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县财政负担,开发商按照规划投资建设,在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需要的基础上,将富余土地用于城建项目商品开发,所得收益弥补政府补助资金不足。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建设,又推进了城镇化的建设,同时也让参与开发的企业获得发展,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城镇化建设两项工作实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通过以上措施,至目前止,大化县已整合各类资金9亿元投入项目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用活政策,让利于民。

  在制定入迁政策方面,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对入迁新城的农户,允许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解决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户口政策上不设关卡,入迁农户可保留原籍,也可随安置办理转户手续;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入迁农户与县城区户口享受同等待遇。

  在制定房价等政策方面,坚持让利于民,通过利益驱动激发农户搬迁的积极性。一是以限价的方式框定开发商安置房售价。安置区设计12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两种户型,第一批960户安置房售价每平方米1380元,选择120平方米户型的搬迁户,个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政府补贴每平方米400元。选择140平方米户型的搬迁户,其中120平方米个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20平方米个人支付每平方米1888元。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每人补助6000元。三是把危房改造指标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倾斜。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安排一个危房改造指标。四是设置集中商业(包括餐饮、商贸等传统商业)、民族工艺品交易市场等。在建材交易市场,为第一批960户入迁户配套安排每户20 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3000元的商业面积,由购买农户自由组建经济实体,或由公司统一经营或统一对外出租,所得利益由组成的农户统一分配,保障入迁群众的收入。

  二、统筹城乡,提质发展

  (一)实施旧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品味。

  大化是一个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建县初期,县城区规划落后,投入不到位,建设档次和品位低、功能不完善,街道缺乏统一的文化形象规划,缺乏城市个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大化县向国内外发布县城中心区概念设计征集公告,选定亚泰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提取壮族土司、瑶族铜鼓等民族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设计县城中心区“两纵六横”风貌改造方案,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的要求,实施主要街道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于2012年7月启动,总投资1.8亿元,改造道路总长12公里,改造房屋外立面15.73万平方米,人行道11万平方米,广告牌1440块,种植绿化树1265株,管线下地6560米,路灯702杆,沿街房屋亮化设置洗墙灯11113盏、投光灯7027盏、其他灯具8345盏、灯带5700米。目前,整治工作已完成,基本形成了红河路—民族大道文化长廊、建丰路—壮族风情生活街、文昌路—红瑶风情商业街、新化路—行政文化服务街、江滨北路—奇石文化旅游街、江滨南北路—滨江骑楼休闲街“一街一景”的风貌,地方建筑特色和民族风格彰显,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二)实施风貌改造,展现美丽乡村。

  在建设新城及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大化县还按照民族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设计,对大化至巴马二级公路沿线的重点镇及红水河景区沿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周边进行风貌改造。已实施完毕的风貌改造点有:大化镇那些屯、龙着屯,百马乡雅棉屯、科优屯,贡川乡定留屯、弄勒屯,都阳镇双福屯,七百弄乡弄歪屯、乔圩屯,岩滩镇下令屯、拉米屯、拉好屯等,总投资2627万元,受益农户732户。正在实施的风貌改造点有:都阳镇和岩滩镇主要街道、大化镇达悟村达悟屯。

  此外,大化县根据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小城镇安置地点和安置方式,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主安置相结合,鼓励群众向小城镇迁移,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自主从山上搬到山下或公路边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贡川乡凤凰新区、羌圩乡羌桂新区、乙圩乡乙圩新村、六也乡豆也新村、北景乡景福新区及大化镇达悟村弄敏片、六也乡华善村单桃屯整屯搬迁试点等。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乡镇发展,让群众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和城市文明成果。目前,全县完成155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大化镇达梧村达悟屯、七百弄乡弄腾村乔圩屯等16个村18个屯已开展名村建设试点,目的是将这些村屯打造成为集风貌改造、产业扶贫、旅游开发、休闲农家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三、以城聚业,以业兴城

  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进程中,大化县坚持把发展产业、集聚人气、繁荣市场作为城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入迁户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一)抢抓机遇,发展特色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主动融入河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加快推进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大化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及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打造“全国岩溶生态旅游胜地、江河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奇石文化旅游首选地”。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娱乐、餐饮、购物、保安、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让入迁户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二)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聚集产业发展。通过工业集中区平台,吸纳东南沿海一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县内扶贫产业园,吸收入迁户就业,拓宽入迁民就业渠道,实现易地安置与城镇化、工业化有机结合,为搬迁户提供能够从事产业生产、务工经商和就业的平台,提高入迁户的收入水平,使入迁户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经过多方努力,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新城建成搬迁户安置公寓楼34栋、建材市场3万平米。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960户4804人陆续于今年入住,第二批893户4469人将于明年入住,第三批554户2715人正在组织报名,计划于2016年底入住。到2020年,新城项目将新增城镇人口6万人,全县城镇人口将增加到22万人,城镇化率达45%。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