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如代 韦鹏雁 韦如代摄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长银邦克(左)到乡镇检查指导文化站规范建设。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蒋向明(左)到县仫佬族博物馆检查指导工作。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韦东平(左)到基层检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文化楼

  仫佬族依饭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把镇中学生学习“仫佬族刺绣技艺”。

  罗城图书馆举办中小学生书法普及教育活动免费培训班。 

  仫佬山乡大舞台“周周演”活动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

  免费春联送万家。

  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仫佬竹球。  

  《玉笛情缘》剧照

  11月9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是广西唯一入选项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罗城有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如何在文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的该县县委书记蒋向明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罗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依托仫佬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十大文化’为载体,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

  实施“十大工程” 引领文化新潮

  罗城是全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县长银邦克说:“罗城文化工作做得好,就是繁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为此,罗城提出,推进“文化名县”战略,并通过实施“十大民族文化工程”,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

  实施非遗文化工程。挖掘、整理、抢救、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充实、完善县级保护名录,积极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加快研制开发非遗工艺品,在县城和旅游景点开设民族工艺品商店,大力推介仫佬族文化。

  实施依饭文化工程。依饭文化节是罗城仫佬族最重大的节日,该县坚持每两、三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打造享誉中外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中国·罗城第二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将于2013年11月21-23日举行。

  实施走坡文化工程。走坡节是仫佬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以歌会友的传统节日。罗城把走坡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融合与红豆文化,诠释和传承“东门四把,好玩好耍”的走坡文化。

  实施服饰文化工程。加大对仫佬族服饰的研究、开发、传承和推广力度,在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着盛装,让仫佬族服饰走进机关、学校、农村,更好地彰显民族特色。

  实施饮食文化工程。进一步挖掘、宣传、推广仫佬族特色食品。仫佬族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民间有“想吃好饭,黄金龙岸”的说法,“三尖”中的“筷头尖”指的也是仫佬族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

  实施建筑文化工程。在新城区开发和城乡风貌改造中都突出仫佬族建筑文化艺术风格。

  实施人文文化工程。对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白马娘娘、刘三姐及于成龙等历史名人和潘琦、鬼子等现代文化名人在民间及全国、全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寻幽访古、感恩活动及组织举办仫佬族文化研讨会。

  实施乡土文化工程。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篮球队和龙狮队,培训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群众文化。

  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创编一组仫佬族依饭歌谣、一个仫佬族舞蹈、一部仫佬族风情歌舞《依饭神曲》、一部仫佬剧《玉笛情缘》、一场依饭文化场景演示、一项传统体育表演或竞技项目,编写出版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书籍:《仫佬族文物志》、《仫佬族食谱》、《仫佬族传统体育》、《罗城诗词集》。

  实施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和规范管理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免费开发,让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十大民族文化工程”,明确了罗城文化发展的方向、内容和途径。

  规范站馆管理 繁荣乡村文化

  2011年4月,罗城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该县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均建有4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各功能室齐全,能满足群众开展书报阅览、电子阅览、文化娱乐、培训讲座、体育健身等各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书报、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有培训、有档案、有特色“十有”目标。

  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10台以上电脑,开通了电子阅览室,还建成3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56个村屯文化活动室、149个农家书屋、82个村屯篮球场,123个村(社区)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每个乡镇文化站配有3-5名工作人员,确保乡镇文化站正常免费开放,141个行政村(社区)都配备了由县级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协管员,把文化工作延伸至村屯。建有12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城乡业余文艺队82支、体育队116支、龙狮队30支,全县乡土文化骨干人才401名,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县文化馆、图书馆定期组织开展送戏下乡、图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乡活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供给。乡镇文化站坚持免费开放,并定期开展时政、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近两年来,每年全县开展各类文体活动600多场次,参与人数6万多人次,观众达30多万人次,打造仫佬山乡大舞台广场群众性文艺演出“周周演”文化品牌,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在此基础上,该县创造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总站-分站”管理模式,明确总站(县文体局)和分站(乡镇文化站)的职责,规范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员、业务内容、业务经费、设施设备、绩效考评等方面的管理,为解决当前乡镇文化站瓶颈顽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韦东平说:“罗城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给广西争得了荣誉,也给罗城文化一个腾飞的契机。”

  抢救民族瑰宝 传承非遗文化

  罗城非常重视仫佬族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5个,建立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加强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建筑、村寨的调查保护,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班,有计划地资助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通过多年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罗城确定了第一批65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等10个项目被列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煤砂罐制作工艺、仫佬族走坡节、仫佬族婚俗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仫佬族依饭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目前正着手将仫佬族古歌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目前,该县着手研制开发一系列非遗工艺品、旅游商品,引进民族文化工艺品生产技术和设备,扶持和引导群众开发红豆饰品、刺绣系列产品、草编、竹编、藤编系列产品、银器饰品、煤砂罐系列产品和仫佬族文化纪念品等项目,在县城和旅游景点开设民族工艺品商店,大力推介仫佬族文化,征集仫佬族刺绣精品,组织举办纺纱大赛、优秀文化工艺的评选活动,把罗城打造成为仫佬族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城。

  挖掘民族特色 打造精品文化

  罗城精心创编一批精品文化,打响仫佬族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仫佬族文化品牌的含金量。

  罗城是清代“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之地。为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该县以于成龙初仕罗城、廉政为官为题材,组织创编、排演大型仫佬剧《玉笛情缘》,该剧剧本荣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参加第八届广西大型剧展获桂花奖铜奖。还开工建设于成龙公园、于成龙廉政文化博物馆,打造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为了以史为鉴,光照后人,昭示当代,启引未来,该县与河池学院联合编撰了《仫佬族通史》,荣获广西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着作类成果)一等奖。

  挖掘民族特色,创编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仫佬族小戏《唢呐欢歌》参加广西第八届广西剧展小品艺术展演获桂花奖铜奖,排练彩调小戏《王二接妻》参加广西第三届彩调大赛获展演奖。由仫佬族学者龙殿宝等主编的《仫佬族古歌》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文学作品“山花奖”。这是广西民间文艺界获得的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

  该县还组织创作了一首体现仫佬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唱得响、有生命力的《罗城之歌》,排练一台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剧,出版一本富有唱腔的民歌集,刻录一张民歌光碟,打造一个集民族性、竞技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具有普及、推广价值,成为该县“非遗”及文体表演项目。

  近两年,罗城先后被评为广西文学创作强县、自治区级“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西创建文化志愿者示范县、自治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先进单位、河池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进县、农村文艺团队工作先进县、农家书屋管理先进县,并荣获河池市文化工作特等奖。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韦如代摄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