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覃伟立 陈 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46岁的李文星,深切地感受到了城镇化快速推进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他是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老房村新房一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河西工业园柳州市金茂机械有限公司当一名气割电焊工,妻子也在园区里的一家企业做勤杂工。因为有技术,他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2009年,河西工业园区建设,征收附近农村土地,李文星家的土地也被征收。无地可种后,夫妻俩应聘到园区企业务工,每天按时到企业上班,中午在企业里吃免费午餐,下班后,又骑着摩托车回家。“就像城里上班族一样,10分钟的车程,不再是‘泥腿子’了。”

  如今,在柳州市区西部的一大片低矮丘陵上,正在崛起的河西工业园区里,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现代化厂房一座连着一座。在2009年园区建设之前,这里是荒山野岭,属于柳南区太阳村镇。征地后,失地农民“洗脚进城”,成为园区企业的建设者。

  “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河西工业园已从原来杂乱的城郊结合部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汽配制造城’。”柳南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工业园不仅仅是一个工业聚集区,也是和谐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引擎。”

  征收农民土地后,柳南区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和引导,让他们具备“可持续生计”,拥有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收入,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成为“城里人”。10月15日,太阳村镇老房村委支部书记李明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房村总共有2500多人,涉及征地的有一半人口,已办理失地证的有500多人,先后有300多人在工业园区里上班。村里现有近百辆小汽车,村民们有的开车去企业上班,有的开车去市区做生意。一部分农民还用土地补偿款盖起新房,用于出租,收入可观。

  与此同时,柳南区鼓励园区内企业培训本地失地农民,接收他们入厂工作。该园区现有98家企业,其中98%是民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河西工业园务工的本地失地农民不少于2000人。园区里的柳州市曙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郎女士说,公司现有170多名员工,其中50%是本地农民工,是使用本地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碰上嫁到太阳村镇新房村的29岁“柳江妹”韦酒前来应聘操作工,她成功了。她说,家里的田地已经很少,去年还种些稻谷,今年不种了,要过城里人生活了。

  “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正在迅速壮大的柳东新区、阳和工业园、河西工业园,从和谐征地建设园区发展工业,到因势利导安置失地农民,再到农民高高兴兴“洗脚进城”成为“城里人”,走出了一条依托工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道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