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龚 坚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象州,广西大米主产地,年种优质谷45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0万吨,素有“桂中粮仓”之称。然而当地农民种稻收入并不高,加上国内其他地方出现“毒大米”、“铬大米”,使大米类食品安全备受瞩目,这不由让人担忧:“桂中粮仓”出路在哪里?今年来,象州县大力推进水稻种植科技化、产业化,打造升级版“桂中粮仓”,逐步破解“种粮难、难种粮”难题。

  盛夏七月,在象州县百丈乡民进村水稻种植基地,2000亩连片稻谷麦浪翻滚,谷穗流金,一片丰收美景。

  除了田边几座木屋、几个垃圾池和一些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外,这个水稻种植基地似乎与其他村屯的水稻没什么区别。然而这个基地产出的水稻在市场上能卖到70元每公斤。种植基地的水稻为何能卖到如此天价?种植基地负责人黄远贤说:“这里面大有玄机。”原来这个“其貌平平”的种植基地种植的是最新有机水稻品种,是国际上最高标准的绿色食品。这种有机水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从育种到大田种植都不施用化肥、农药,全部采用微生物及植物、动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虫综合防治,生产环境可以说是升级版的‘绿色田园’”。黄远贤说,基地所产大米基本上是“订单式”产业,秧苗刚刚种下,就被预订一空。

  在种植基地里,堆放着一包包叠在一起貌似化肥的用料,记者好奇地抓起一把,在手中一捏,肥料竟然如橡皮泥般柔韧湿滑。黄远贤说,这是有机肥料,它与普通化肥有着本质区别,这些肥料都是通过收集蚯蚓粪便添加其他有机成分合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合成成分。黄远贤随手从稻田边的垃圾池里拿出一个瓶子给记者看,他说,他们使用的杀虫剂,全部是植物提取液,通过萃取某些植物的精华,浓缩成驱虫剂,抑制害虫生长,而且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农药残留。

  基地里,每隔不远就建有一座鸭舍,上百只小花鸭在里面嘎嘎欢叫。黄远贤说,可别小看了这些鸭子,它们不但能在水稻吃虫子,还能除草,松土,是有机田的“动物农夫”。由于运动充分、不喂养任何饲料,这种有机小花鸭价格比普通鸭子高许多倍,他们这2000亩有机稻每年能养两万只有机鸭,市场上供不应求。

  黄远贤说,他们之所以把基地选址定在象州县,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灌溉农田的生产用水是从大瑶山里直接流进田里,没有任何污染,加上当地空气纯净,生产有机稻的条件得天独厚;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群众十分支持企业的发展。1年前当企业找到百丈乡党委、政府,提出要承包土地建有机稻基地时,两者一拍即合。“有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企业就有了扎根的基础,科学的种养模式,也能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在百丈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大自然公司很快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了民进村2000亩土地建设有机稻种植基地,目前预计年产有机稻160万公斤。

  科技种植为百丈乡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去年,在大自然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和联系下,全乡大面积引进优良稻种、大力推广机耕机种。今年全乡水稻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节省大量劳动力,亩产增收8%。乡党委书记黄顺成说:“引进来带动一片,推广惠泽一片,科技之光让百丈乡从小农经济一下子飞跃到现代农业。”

  百丈乡是象州“科技兴农”的一个例子。近年来该县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投入,围绕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食总量增长。去年,该县5个杂交稻特色品种通过自治区审定;成功培育全国首个红香不育系;累计推广种植超级稻36.24万亩,通过三级农业推广网络、千亩水稻高产范片工程、超级稻推广、优质稻品种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生态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以及秸秆还田、冬种绿肥等系列措施,累计增产粮食3479万公斤。农业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达68.6%。

  “农业工业化,粮食品牌化”是象州县打造“桂中粮仓”升级版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做到既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确保农民增收?该县经过认真研究,作出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树立象州粮食品牌的决策。为此,该县先后引进太粮米业、三和米业、金源米业等,促进全县粮食流通销售和加工转化。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共35家,年加工稻谷12万吨以上。去年,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优质谷生产销售合同1.2万份,协议收购稻谷总量9200万公斤,全县粮食商品粮达16.83万吨,粮食商品率达66.9%,创历史新高。

  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粮食价格很快飙升。王富围是寺村镇农民,2009年,他家与三和米业公司签订种粮协议,公司以2.3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他家的稻子,2012年,公司协议收购价涨到2.98元,而市面上的优质“象州大米”要卖到3.5元一公斤,加了包装的卖到3.9元一公斤。王富围索性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干起收购贩卖大米的买卖。今年,王富围收购的大米由于品种新质量好,供不应求,部分企业和大量散客纷纷来电向他求购大米,王富围赚了个盆满钵满。

  粮食种植的的产业化,不仅仅让“卖粮的”发了,种粮的农民收益也大大增加。民进村村民罗新成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自己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一年下来一亩田种两季水稻纯收入不超过1200元。今年,他把自己家的9亩田租给大自然公司,然后又被公司返聘回来干活,一亩地一年光租金就750元,而他帮助公司管理农田,负责浸种育秧、撒肥、抛秧、打药、除草、管理,亩收入1100元,而且收割和翻晒的工序都是由公司完成。“今年我的9亩田,收入1.7万元,至少比去年增收6000元。”现在很多农民把水田承包给公司后就出去打工,于是公司就把他们的水田承包给象罗新成这样的专业户管理。今年罗新成又接管了40亩水田,按照1100元/亩计,今年收入可以达到4.4万元。从种粮农户到产业工人,农业的产业化让罗新成“一转身”就增收了3万多元。

  如今,象州县优质稻占水稻种植比重97%以上,优质稻生产在全区处于领先水平。“象州大米”品牌已经享誉区内外,成为“仓中好米”的标志。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