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1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凉 雨 杨傍波 党勇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10年以来,港南区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工作主动战,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12年,全区财政收入达3.57亿元,比2009年增长94%,增幅排名全市第一,是建区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84元, 比2009年增长58.7%;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广西特色养殖畜牧业先进县区”、“广西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和“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南区把打造江南工业园“一园”,羽绒工业城和环保皮革城“两城”,以及木业、造纸、造船“三个产业集群中心”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树立“没有项目港南一点作为都没有”和“抓征地拆迁就是抓项目建设”的思路,在项目一线成立项目指挥部,区委书记罗尚民、区长潘汉胜分头率领区四家班子领导,不分一线二线,全部奋战在项目第一线,全力以赴抓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通过服务好现有企业,赢得了投资者的良好口碑,园区招商实现了从“走出去引进来”向“走进来精挑选”转变。三年来,园区共新上项目180 个,计划投资额达112亿元,其中引进了双胞胎绿色饲料、三一重工机械制造两个中国五百强企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树立政府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做到补偿就高不就低、安置就近不就远,积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仅2012年,羽绒工业城和环保皮革城就完成征地5500亩,促进24个项目顺利开工。该区切实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投资4.8亿元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和“两城”路网、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2012年就建成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全面提升了园区开发建设档次和水平。园区规划面积由2010年的6.2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20.0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超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78家,初步形成了以羽绒、皮革和木业等为主的优势产业。木材产业平均每年吸引玉林、南宁等周边县市的木材量达185万立方米,生产单板达110万立方米,生产家具10万多件,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广西重要林产品交易和加工基地之一。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三年来,该区大刀阔斧推进城镇化。城区方面,建成江南商贸城、南郡名邸、港龙湾花园、水岸郦都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完成了区行政中心广场绿化亮化改造工程,路网、路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港南城区面积已达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1.2%;港口建设方面,全力配合推进贵港二线船闸、苏湾作业区一期项目建设;小城镇建设方面,仅桥圩名镇建设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今年以来,该区大力开展“美丽港南·清洁乡村”活动,建成乡镇、村屯垃圾池123个,完成改建、新建垃圾池64个,在公路沿线、居民小区设置垃圾箱100个,新建成桥圩垃圾转运站1个,在建垃圾中转站12个,全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特色种养助农增收。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三年来,全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个,规模养殖场759家,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家,其中全区年出栏乳鸽400万羽,种鸽饲养量和乳鸽出栏量为广西之最。享誉粤桂地区的“东津细米”注册了广西品牌商标,进一步提升了粮食产业化水平。建成红龙果合作社基地1200亩,实现亩产万元的高产值。引进了投资4亿元的扬翔屠宰加工项目,包括年产500吨的肉类制造加工、年产3600万只烤鸭、现代物流配送和销售等,目前正在抓紧建设。

  民生工程惠及民生。三年来,该区“民生工程”财政支出达24.41亿元,年均增长29.22%。全区161个行政村全部修通水泥路,成为贵港市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示范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6%,社会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受益人数6.6万人次。2012年该区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23%和57%。建成五保村94个,乡镇敬老院10所,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41套,推进自治区水库移民项目建设54个,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体生活难题。推进江南城区卫生中心项目和161个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99.31%。依法推进诚信计生,在非公企业成立计生协会获自治区创新奖。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合理调整中小学教学布局,港南中学创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通过评估验收,港南二中、教师周转公租房项目正加快建设。全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26个、农家书屋119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