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1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刘伟、王军伟、卢羡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都安县走工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协调的新路径,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取得明显效果。

  贫困大县崛起临港工业

  源于云贵高原的千里红水河,进入广西后过天峨、南丹、金城江、都安、马山等10余个县区,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是红水河流域却是广西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的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西江干线是我国西南水运出海三线通道中连接粤港澳的主干通道,广西90%的内河运量需要经过此段。作为西江干线重要支流,如何利用红水河改变这一流域的贫困面貌,一直是当地干部群众的一个梦想。2012年上半年,断航36年的红水河恢复通航,这一梦想再次被重新燃起。

  2012年以来,都安县依托红水河复航、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优势,将巴谭工业园、八仙工业园与临港扶贫产业园“三园”合一,按自治区A类工业园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河池 22都安临港工业区。

  据介绍,都安港位于百龙滩水电站下游约3.5公里的红水河左岸处。项目规划为散货、件杂货作业区,规划岸线长300米,建设5个500吨级泊位;陆域纵深62至240米,年吞吐能力可达300万吨。

  近日记者在河池 22都安临港工业区看到,红水河旁边不少大型机械和船舶正在加紧施工,一个现代化的临港工业码头呼之欲出。码头一侧的岸上,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鱼峰集团等大型企业已经设立办公室。

  尽管港口还没有完全竣工,但是一个个产业项目已经落户。2012年10月18日,投资4.5亿元的工业区作业区码头技改项目开工,一期工程投资1.5亿元;11月2日,工业区扶贫产业园暨鱼峰西江新型建材项目开工典礼,同日投资1亿元的龙颈—地丁电站改建项目开工;广西佳信企业投资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东盟国际都安商贸物流城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碳酸钙产业基地相关项目的招商工作正有序推进……这些都安历史上的‘大手笔’,正加速都安从贫困的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

  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介绍,河池 22都安临港工业区以发展临港型产业和扶贫产业为重点,总规划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万人,预计总投资200亿元以上。都安港是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与河池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第一批项目之一,建设都安港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加快推进西江—红水河流域开发,打造都安临港产业基地,主动融入西江经济带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都安港建成后,上可通云南、贵州,下可达广州、港澳,将是红水河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煤炭、矿产等大宗货物在都安实现公路—水路、水路—水路联运的中转港,是云南、贵州等西部重要矿产资源富集省区货物出海的主要通道之一。都安港作为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的组成部分,在西南地区物资对外交流,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促进腹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陈继勇说,河运的成本要比铁路的成本低很多,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给都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2年初断航36年的红水河复航,这是都安县历史上的大事,也使我们看到了通过发挥航运优势来改变都安县长期以来贫困面貌的实际。但是航运资源必须形成产业聚集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力,为此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领导带队外出招大商、大招商。2012年以来已签约落户工业区的项目4个,总投资额达23.3亿元。

  创造产业园区与开发扶贫相协调的新路径

  都安县位于桂中偏西,河池市南部,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占89%,人均耕地不足0.7亩。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都安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都安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32.27万人,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份。

  都安县委副书记梁宁说,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是长期以来,都安县产业规模不大,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非常突出,集中体现为“少、小、弱、低”:一是产业项目少。都安工业底子薄、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项目少,发展途径单一;二是产业规模小,且分散,能人带动效应不明显。三是产业力量弱。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长,带动能力不强;四是产业科技含量低。

  都安县长蓝启章说,扶贫工作是都安县的中心工作,设立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扶贫产业园,目标是通过发展临港工业推动都安乃至河池扶贫开发,积极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比如,鱼峰集团已入园开工建设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并承诺每销售一吨熟料提取1元作为都安的扶贫基金,这将对都安的扶贫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作为河池0fb都安临港工业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区内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园内居住人口规模为6.4万人,在园内合理布置产业、生活、港口功能等组团,园内规划布局的主要产业为建材业、现代物流业、能源产业、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扶贫产业和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延伸产业。

  “在园区开工建设的同时,都安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新集镇建设,将山区部分人口搬迁到扶贫产业园内居住,预计可以安置就业人口超过5万。”陈继勇说。

  陈继勇说,一系列大项目的落户将彻底改变都安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临港工业区是培育工业产业的载体,2013年都安县不断完善工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使之成为红水河复航后河池的第一个年吞吐能力超百万吨级港口。同时加快都安鱼峰西江新型建材项目建设步伐,力争18个月建成投产,实现都安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县域经济支柱性工业产业。

  扶贫思路之变:“农民进城创业园”的启示

  扶贫工作是都安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都安县大力发展“农民进城创业园”,依托工业发展实现了对大石山区农民的“无土安置”,创造了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具有多方启示意义。

  所谓“无土安置”即是创办“农民进城创业园”安置异地扶贫搬迁农户,政府提供建房用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群众以二、三产业为主,以劳务输出和种养业为补,实现自我发展。

  澄江乡万茂村弄真屯的村民蓝之湖,全家10口人,其中劳动力4人,搬迁前该户责任地人均不足0.3亩,致富门路少,经济来源少,生活困难。几年前,全家搬到了八仙新村后,两个儿子在县城从事客运服务和建筑业,他和老伴在家从事编织和养殖业,致富门路比搬迁前增多,全家生活逐渐走向富裕。

  不仅搬到城里的贫困农民逐渐找到致富路,而且大石山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经抽样调查,有35%以上的搬迁农户迁出地的土地都已经退耕还林还草,并通过封山育林和石漠化处理等措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如东庙乡弄工村村民蓝仁福,其迁出地原有承包耕地3.5亩,其中95%的是一块一块的石缝地,生态环境较差。全家搬迁后,他将原来承包土地全部种果种树,实现了人出林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记者了解到,都安县“农民进城创业园”目前已经调整土地3000余亩,已经完成搬迁农户7815人。同时有都安乐艺玩具厂、凯莱工艺品厂、伟业编织厂等十几家企业入驻,吸收了搬迁农民务工。

  “农民进城创业园”管委会认为,“无土安置”符合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可以在城郊大规模聚集人口,形成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使贫困人口脱贫,另一方面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