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 映 刘学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灵山县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巧做水资源文章,奏响了民生水利惠农之歌。

  利民为民,大建民生水利

  4月8日,灵山县新圩镇尧家村田里甚是热闹,村民们正在摘葱、洗葱、打包、装运。

  眼前的尧家村,一条条水渠纵横交错,宛如“血脉”延伸到农田的每个角落,田里绿油油的青菜一片连着一片,点缀其间的是一栋栋被当地群众称为“葱花楼”、“辣椒楼”的新楼房。

  “水利修到家门口,农田用水有保障,我们村秋冬菜连年好收成……”看着奔流的渠水,尧家村支书宁继胜喜上眉梢。

  利用临近县城、土地连片的优势,这两年尧家村积极进行产业调整,连片大面积种植相思茶、香葱、莲藕、辣椒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

  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尽管与灵东大型水库的干渠近在咫尺,但由于毛渠支渠严重老化,末级渠道崩塌渗水严重,尧家村近2000亩田地一直得不到有效灌溉。

  2011年,钦灵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启动,尧家村近2000亩田地也在建设之列。经过2年多的努力,尧家村实现了水网灌溉化,总长近20公里的毛细支渠,解决了困扰4500多名群众多年的“最后一公里”用水难问题。

  近年来,灵山县委、县政府把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了水利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2011-2013年水利建设大会战,举全县之力、部门联动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水利建设。

  该县水利投入自2009年首次突破1个亿之后,连年递增,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更达到了2.33亿元,比过去几十年投入总和还多,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使全县水利建设形成大投入、大建设、大效益格局。

  2011年以来,该县开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库除险加固,共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4座;自2009年起,连续4年每年解决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主要指标走在广西各县区前列,预计明年提前一年解决全县60万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2009年,灵山获广西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共完成投资5386.78万元,新建三面光防渗渠道367公里,在此基础上,2012年该县又争取到第四批“小农水”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8400万元,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农田约6万亩;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6个,完成投资8078万元;2011-2012、2012-2013两个年度,冬春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4.9亿元,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8.05万亩,全面完成冬春水利建设任务。

  民办公助,农民台前唱主角

  宁继胜说:“这几年来政府对水利的投入看得见、摸得着,群众修水利热情很高,在建设水利时如果占到村民的地基、田地,大家都毫无怨言捐出来。”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灵山县积极探索实施激励群众筹资投劳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利建设新模式,让农民在水利建设中站前台、唱主角。

  2009年起,灵山县实施为期3年的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结合县情制定了“政府统筹、财政奖补、协会组织、主体突出”的项目实施模式,以鲜明的“民办公助”特色推进项目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除电灌站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选择专业施工队伍建设外,其余80%以上的计划工程量由当地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完成,这一实施模式被自治区水利厅选为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典型加以推广。

  灵山县不仅在项目编报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摸清群众诉求,并且在项目实施后,也让群众有一本明白账。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协会机构人选、筹资数额、资金管理、投工投劳、物料调配、施工模式等,都交由农民用水户协会以“一事一议”进行民主决策。工程建成后,产权下放给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民主管理,既让农民成为“小农水”的受益者,也让农民成为“小农水”的主人。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县采取以奖代补、利益驱动的方式推进水利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并组织开展绩效评优,采取“干好有奖”方式,分档次奖励工程建管经费,从而激发了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在新圩灌片项目建设中,项目区16个农水协会共投入劳动工日8.03万个,出动农用车辆4700多台次。施工高峰期,许多生产队、村民小组男女老少齐上阵,连续出现上场投工超3000人的场面。

  景随水动,打造美丽田园风光

  钦江流水潺潺绕城而过,古朴的风雨桥横跨江上,两岸绿草茵茵,杨柳依依……人间四月,烟雨中的灵山县城美不胜收。

  这是近几年灵山县城整治“一江两岸”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县城河流“一江两岸”建设中,该县让水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通过修建环城河堤、绿化美化、建造亭台楼阁,搭建风雨桥、铁索桥、彩虹桥,安装路灯、霓虹灯,使县城“一江两岸”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给灵山县城镶上一道迷人的水景,有力地提升了灵山水文化品位和县城综合竞争力。

  几年来,灵山县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现代农业发展、水利枢纽旅游观光、灌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推进,在提高水利综合效益的同时,丰富和拓展水利文化建设内涵,让水利灵动,景随水动。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该县整合资金200多万元推进丰塘镇荷蒙村建设,使荷蒙村荣获自治区科技示范村;在灵东水库灌区南干渠新圩灌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以人水和谐理念,致力打造“一江一库两渠”(钦江、灵东水库、南北干渠)生态水利长廊,逐步建成风光秀美、节水灌溉、防洪排涝、农业高效、水土保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综合性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不但解决了17.74万亩农田灌溉、县城25万人口饮水,还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灵山县通过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灵东水库灌区新圩灌片土地复种指数明显提高,形成了“菜、稻,稻、菜”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建立了万亩冬菜生产基地。全县形成优质稻、荔枝、奶水牛、茶叶、糖蔗、凉粉草、莪术、蔬菜、名贵龟鳖蛇、速丰林等十大优势种植产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