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3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黄海峰 江永录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蒙山,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突破传统种养经营思维,凭借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新颖的经营套路,因地制宜、巧闯市场,在发展特色种养路上快人一步,成为先富一族。

 
  合作社养兔拓富路
 
  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家住文圩镇莲塘村的雷达光就在自家屋旁的兔舍里忙碌着喂料、清理。2012年8月,他从红日兔业专业合作社要回50多只幼兔放在家中养殖,成为了家庭作坊式养兔行列中的一员,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肉兔成长良好,2012年底出栏。
 
  肉兔繁殖和幼兔护理对技术、防疫、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是农户养殖肉兔普遍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加快肉兔规模的发展,文圩镇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将幼兔繁殖、幼兔防疫统一由红日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到幼兔断奶后,再由合作社交给农户分散养殖。农户可根椐栏舍面积大小及劳动力情况,每一批兔的养殖数量严格控制在100只以内,确保养殖成功。
 
  小兔共育、大兔散养,有效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批次和效益,并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禽畜栏舍,便于打理,减少劳力,一改过去只有规模兔场才能养兔的老观念、老做法,这种家庭作坊式养殖受到了养殖户青睐。目前,文圩镇已有200多户农户采用这种方式养兔,规模已发展到12000多只。
 
  柿子山上养土鸡
 
  近日,养鸡户覃健把成袋的成熟柿子倒进食槽,一只只羽毛光亮的三黄鸡便飞奔而至。覃健是新圩镇貌仪村村民,在林改后获得300亩责任山,山中地势较为平坦,竹木成荫,空气清新,发展规模养鸡得天独厚。他看准了这一优势,去年和他人合伙投资20多万元,在山上搭起鸡舍,从外地引进3000只优质三黄鸡放在山上饲养。为了提高三黄鸡的肉质,他积极在三黄鸡的饮食结构上下功夫,坚持喂食玉米、米皮糠和花生麸等饲料,坚决不喂市场上的成品饲料。貌仪村是有名的柿子村,他见一些成色不好的次果常被村民丢弃,于是他把这些柿子收集回来,拿到山上充当鸡饲料。不喂不知道,一喂才知好,吃食柿子后的三黄鸡不但毛色好,肉质也更鲜美,被村邻们喜称为“柿子鸡”。
 
  为了提高三黄鸡的抗病力,覃健除了给鸡打疫苗防病外,还自学《本草纲目》中草药防病治病知识,经常上山采撷草药,大锅煮成汤水供鸡饮用,三黄鸡的免疫力和成活率大为提高。
 
  柿子林下养鸡,每批鸡生长期120天左右。这种三黄鸡具有体型小、鸡病少、长膘快、生存能力强、肉质鲜嫩可口等优良特点,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目前,他在山中新建了10间新鸡准备扩大再生产,力争养殖数量翻一番。
 
  靠山吃山种苗木
 
  汉豪乡樟村山多地少,村民们摸准市场,着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樟村村委主任何仕记是苗木产业的带头人,2002年他从广东打工返乡后就致力于发展苗木种植业。他现在利用田地和山地种植松木、杉木、肉桂、桉树等苗木面积达10多亩,每年育苗总收入达10万元。
 
  村民何仕平也是苗木种植大户,他发现景观苗木栽培大有可为,但樟村田地少,发展空间有限,目前他到长坪瑶族乡栽培了30多亩的红枫、加州李等绿化苗木。
 
  俗话说靠山吃山,樟村群众在田里种植西瓜、苗木、生姜的同时,还致力于发展林木经济,在山上规模种植八角、肉桂、松林,做精做活做大特色农业。去年秋全村新种苗木面积就有280亩,估计今年初苗木面积可达450亩,土地效益非常喜人。全村600多户人家,有近500户建起了水泥平顶楼,还有20多位村民购买了小汽车,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万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