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茶园
春茶开采
茶园苍翠赛龙脊,油茶果硕油飘香,竹海挺拔泛碧波……步入三江侗乡,一幅幅醉人的生态美景第一时间跳入游客眼帘,令游人如坠梦幻仙境。
近年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历届班子精准把脉县情,完美心手接力,充分依托侗乡“九山九水半分田”的资源优势,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巧妙做大做强山水大文章,不等不靠,自立自强,临风造势,奋发作为,科学规划、强力推进“两茶一竹”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油茶、竹木三大龙头产业争相竞艳,百里侗乡劲唱生态富民欢歌。
侗乡名茶誉满神州
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境内山峦起伏,温润多雾,绿林苍翠,溪涧纵横,独具“高山出好茶”之生态优势,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且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
2011年4月20日,是三江县源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少炳值得庆贺的日子。当天,其公司生产的茶产品山寨皇牌“三江侗眉”首次参评第二届“觉农杯”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名优茶评比,就群冠芳雄、斩获金奖,所展产品不到10分钟便被抢售一空,三江侗茶的强劲魅力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争品牌、创名牌,是该县20多万茶农的强烈渴望,更是县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该县通过成功运用三江春茶文化节、春茶开采仪式等有机平台,并组织茶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名优茶评比活动,选送茶样累计获特、金奖项150个;利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荣获“2011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天池茶业、源源茶业被授予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龙头引领、内强品质、外铸品牌,三江侗茶声名鹊起,三江茶农兴奋不已。
然而,怎样才能使农业增效、茶农增收三江县委、县政府引导茶农从优质高效入手,相继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种植茶叶补助标准和重奖政策,围绕“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在特色产业上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抓提升、树品牌,使项目落实到户、金融服务到户、科技保障到户,让农民积极投身特色产业发展。三江茶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龙头引领、协会助推、大户示范、全员共建的现代农业产业推进体系,茶叶产业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茶园9533公顷,遍及15个乡镇的154个行政村,5万多农户涉及茶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建设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三江县八江乡布央村是该县最早种茶致富的示范村,种茶前当地曾盛传“山高路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之说。但村民不甘落后、敢闯敢拼,硬是将荒山野岭变成了碧波荡漾的“绿色银行”,全村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98元猛增至2011年的7991元,人均收入飙升了82倍,80%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并被评为“广西侗茶村”和“中国侗茶示范村”。
该县茶叶办主任罗汉林激动地告诉记者,2012年全县共产干茶8912吨,产值8.6亿元,仅茶叶一项就让茶农实现人均增收2481元,并被中国茶叶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三江茶产品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成功通过国家质监总局的技术审查。
翠竹林立
油茶苗圃
养生油茶飘香四海
三江茶油以外观晶莹剔透、清洁明亮,气味馨香浓郁,口感清香甜爽、油而不腻,煎煮烟点高、气泡少而著称。实践证明,经常食用三江茶油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能有效辅治高血压、心血管病、脂肪肝等顽疾,是人们食用烹饪、养生驻颜、馈赠亲友之绝好珍品,故而深受世人追捧。
2012年12月12日,三江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富心潮澎湃:当天,为期一周的第三届广西农产品交易会在桂林市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在七天展销期间,其公司生产的“野生三江茶油”备受桂林市民喜爱,产品天天紧俏脱销,公司忙得不可开交,5次紧急调运“野生三江茶油”到桂林,累计现场销售5吨多“野生三江茶油”,销售额达44万多元,还签订了11笔意向性购销合同,价值1150万多元,成为最大赢家。闻此喜讯,举县大喜。
三江侗乡群众种植油茶历史悠久,该县油茶面积目前已达61.8万亩之多,仅次于江西宜春和湖南浏阳,位居广西第一、全国第三,人均有油茶林面积多达1.8亩,素有“广西油海”之称。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07年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100个经济林(油茶)产业示范县”之一,2009年跻身“全国油茶重点生产县”行列。
面积虽大,但效益很不尽如人意。因茶林老化、产量不高,本地传统加工产油率低、毛油产销不畅,农民大多以卖茶籽为主,大批茶籽源源不断调往外地,价格低、效益差,2011年,全县茶籽产量仅3.1万吨,产值2.5亿元,农民收入所增无几……
“对油茶林的低产改造、品种更新、加速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和对茶油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链网经济’刻不容缓。”县长吴永春雄心坚毅。
该县以引进、培育、推广新品种为主线,掀起了油茶林低改热潮。且以抚育改造、优良品种更新和高位嫁接为主,对实施垦复施肥改造的农户,每亩补助复混肥50公斤,对实施优良品种更新造林的农户,则每亩提供种苗120株和复混肥30公斤,仅此一项每年投入资金达320多万元。2012年,该县共完成油茶造林2.1万亩,培育油茶苗1053万株,新一轮油茶林垦复、施肥、修剪低改与更新换代已全面铺开……
2008年12月,福建老板吴志福投资1000万元在三江成立广西三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拉开了侗乡油茶产业科技支撑、龙头引领的序幕。该公司集油茶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引进岑软系列、湘林系列等优良油茶品种进行良种苗木培育种植。近年来,公司完成低改面积300亩,带动周边群众低改3万亩,并为低改林提供优质有机肥料260多吨,经低改后的油茶林产量比之前提高了1.3—1.5倍。公司产品“山椿”茶籽油已获国家注册商标。此外,公司还将附产品加工成洗涤剂、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使油茶产品经济效益比过去提高了三倍以上,真正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辐射带动当地群众纵情欢唱油茶富民山歌。
千山翠竹绿美生财
“放不尽的榕江木,流不完的浔江竹”,绿美侗乡为三江人筑起了一座福泽万代的“绿色宝库”。
2012年9月底,三江县斗江乡白言村女企业家余秋香从本村购入1000根毛竹,乐呵呵地说:“这几年我在村里开办竹材加工厂,现在中秋、国庆双节将到,我要趁此假期赶紧完成这单生意,以免违约。家里办厂,成本低、原料近、毛竹价格自然就好,村民乐此不疲,满山的毛竹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2012年12月24日,她光荣成为三江县女能人协会的56朵金花之一。
斗江乡白言村盛产毛竹,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里的毛竹每根仅卖8元左右。靠山难致富,全村70﹪的村民外出务工。近年,该县有效组织村民进行毛竹低改,每亩竹林年增收可达900元到1000元。看到毛竹走俏,以前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家种竹,全村毛竹面积和收入迅速实现倍增,毛竹成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从2007年开始,该县每年斥资65万元以上,鼓励农民实施杉竹混交种植。农民利用荒山每种一亩竹子政府补助90元,毛竹低产林抚育改造示范每亩补助肥料50斤。因政策到位,如今毛竹主产区和平、斗江、高基、丹洲等四个乡镇种植竹子均超万亩。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16.1万亩,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该县毛竹贸易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竹木加工每年为该县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
该县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办厂,推动竹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接加工、产销两旺”的发展格局。目前,县里已投产比较有规模的竹材企业达55个,年消耗竹子50多万根,40%以上的竹农加入竹制品加工的行列,生产的竹筷、竹席远销两广、台湾等地。三江正逐步由毛竹产业原料生产基地向加工基地转变。计划到2020年,种植毛竹要超过30万亩,建设规模毛竹产品精加工企业5家,年生产加工毛竹1200万根,采伐量力超1200万根,年产鲜竹笋要达1.8万吨,实现毛竹产业产值近2.2亿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合山市]打造旅游品牌 “煤都”由“黑”转“绿”
一百多年前,合山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在广西的版图上镶嵌着黑灰色的城市印记。如今,“光热”散尽的“煤都”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寻求着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详细】
东兴市创建“清洁田园”示范片
东兴市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渔)业核心示范区的规模优势,创建“清洁田园”示范片,取得了良好效果,核心示范区道路整洁干净,环境优美如画。图为东兴现代特色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一派“清洁田园”风光。 【详细】
北海市:引导农民申办农业品牌商标
“申办商标有什么好处和作用”、“农产品申办商标,国家和地方政府有什么优惠政策”……4月17日,银海区首次别开生面的特色农业品牌商标培训活动在该区福成镇举行。 【详细】
[田阳县]依托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
田阳县是壮民族的发祥地,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近年来,田阳县加紧对县内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依托“布洛陀文化、舞狮文化、瓦氏文化、歌圩文化、红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全力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 【详细】
[灵山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纪实:从“帮扶点”到“示范点”
旧州镇新湾村,一排排新房镶嵌山间,一片片果树争妍吐绿,村里欢声笑语。佛子镇芳兰村,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幸福泉”涌出自来水,乡亲们喜上眉梢。谁能想到,这些村庄过去不通路、不通电,“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