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十八大代表、灌阳县委书记 沈荔芳 黄永文 陆仕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灌阳超级稻100连片单产连续三年获广西之最。 陆仕臣 文海玲/摄
 
  十八大代表、灌阳县委书记沈荔芳(右二)在灌阳镇渔塘村宣讲十八大精神。 陆仕臣 范汝敏/摄
 
  灌阳县县长陆桂弟(前左二)深入西山瑶族乡村屯实地调研生态工作。 王游明 陆仕臣/摄
 
  灌阳把红豆杉种植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全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悉,该县有望荣获“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蒋人轲/摄
 
  灌阳县水果生产大打生态牌,各类水果成了客商的抢手货。图为水果经贸洽谈会现场。 陆仕臣/摄
 
  洞井瑶族乡桂平岩村生态茄子生产基地。 陆仕臣 王游明/摄
 
  灌阳县充分利用冶炼废气余热发电,推动硅锰合金冶炼产业向锰业循环经济升级。图为项目开工仪式。 陆仕臣/摄
 
  西山坪机械制造园外景。 陆仕臣 周立强/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打造美丽灌阳

  十八大代表、灌阳县委书记 沈荔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纳入了“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灌阳是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湘江源头地区,拥有国家级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海洋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2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75%,大小河流47条,水流面积4.3万多亩。

  灌阳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并将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创造性推进生态灌阳建设,努力探索低碳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灌阳要高质高效完成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创建任务,修复改善环境脆弱地区,扩大生态灌阳品牌效应。重点打造广西最长的森林景观大道以及一批贯穿城镇新区、旅游景区的绿系水系相互交织的生态景观。划分落实水域污染防治责任,推进中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和优化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完善城镇、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

  加大整合开发力度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抓好旱片治理规划建设,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立健全生产生活用水有偿使用制度,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循环用水技术。牢牢守住基本农田和耕地红线,通过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保持耕地数量质量稳定,通过实施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实施闲置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合理发展水电,积极开发风电、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增加矿产综合利用效益。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按照“一产接二连三、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主推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健全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锰业循环经济、选矿机械制造等5大专业园区建设,抓好微型企业创业园、高新科技产业园前期工作。完善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行园区企业用能排污集中监管。引导企业入园集约发展,推动硅锰冶炼、林业加工朝着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引导石材加工行业走上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路子。加快建设广西选矿设备检测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打造面向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选矿设备制造基地。抓好以“非粮变粮,粗粮细作”项目为重点食品药品加工基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绿色食品、保健用品、生物制品。培育孵化以风电为重点的新型能源产业、以精锡加工为基础的锡基新型材料产业、以高新厨电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和“超亿过千”工程,组建锰业、选矿设备制造、石材加工三大集团公司,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本土上市企业。

  做强生态特色农业。突出抓好特色生态种养业,增强农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建好国家级的超级稻高产攻关试验基地,不断创造广西第一、全国领先的单产成绩,巩固广西超级稻第一县成果,争创国家产粮大县。提高特色水果规模档次,优化“南橙、北李、中梨”的格局,打造“中国雪梨之乡”、“中国黑李之乡”,继续做大做优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雪梨、黑李生产基地。推动以菊花、“三木”药材为重点中草药材种植快速发展,着力建设瑶医瑶药原料生产基地。迅速增大高产油茶种植面积,加大南方红豆杉产业培育力度。扶持生猪规模标准场点建设,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力争成为生猪调出大县。推行“养殖-沼气-种植”、“林业+林下养殖”立体循环种养模式,推广“超级稻+蔬菜”、“果园+经济作物”高效种植模式。加大农业品牌培育打造力度。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拉长做粗“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链条,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工对接、良性互动;促使新村建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依托世界瑶族发祥地的优势,突出抓好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2800亩的瑶族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创建全国首个瑶族国际化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区,打造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瑶寨,率先完成其中的云水瑶商业街建设,明后两年计划投入10亿元资金,集中开工建设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十里瑶族吊脚楼长廊、盘王头像以及盘王殿、瑶族博物馆、四星级酒店等局部项目,建成瑶族古镇的核心景区,力争2014年底投入运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小龙区级特色旅游名村和苏东休闲旅游新村建设步伐,尽快启动米珠山星级农家乐项目。尽快完成千家洞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辟千家洞徒步探险路线,带动太子山等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逐步完成文市石林区级地质公园申报、晋级,陆续启动月岭古民居、唐景崧故居、红色旅游区建设,办好“二月八”农具节、“六月六”雪梨黑李节、红薯节等千家洞系列节庆活动。

  创建优美人居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灌阳

  以生态为依托、以宜居为目标,突出打造瑶族文化产业城,完善县城“一带四区”的城建格局,建设一江两岸生态景观带,打造江东生态现代新城区,改造老城商贸居住区,加快发展城北休闲旅游区,拓展城南现代工业区,全面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完善雨污管网,构建沿江、沿路绿色景观走廊,完善森林公园以及“四区”当中的生态水系和绿地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改造特色小城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着力构建瑶族特色、桂北风情、田园风光、建筑景观交相辉映的乡镇集镇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掀起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生态文明村屯“三大建设”热潮,深入开展沼气建设、改厨、改厕、改水“一建三改”。健全城乡清洁工程长效机制。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促进生态文化繁荣

  弘扬“山水文化”,挖掘和梳理瑶族村寨“依山而建,缘水而聚”蕴含的生态居住文化,继承和创新瑶医瑶药、饮食习俗蕴藏的生态保健养生文化,将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旅游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风尚。实施系列生态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种树、认树护树,参与建设森林景观大道,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提倡低碳出行、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生态保障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制定保护水源林、野生红豆杉以及开发利用人工培育红豆杉等规定,推行名木古树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人工培育红豆杉产业发展基金。健全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资金财政预算保障机制,实行生态环保支出与财政收入联动增长,完善环境保护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县城、园区污水、垃圾、废物的收集处置费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引进实施能耗排放更低、质量效益更高的产业项目,整顿淘汰落后产能。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建立生态评价考核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更加注重绿色GDP,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生态文明试点一年 又添五块国字招牌

  黄永文 陆仕臣

  继201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后,灌阳县2012年获批准为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今年以来,该县抓住机遇,加强打造幸福和谐的生态灌阳,又取得可喜成效:成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县、国家油茶产业重点县、国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县、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并且即将有望荣获“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实现了国字招牌争取的历史突破,产生强大的叠加效应,促进了灌阳全面跨越发展。

  生态环境优势日益突出。该县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出台了关于保护水源林、野生红豆杉以及开发利用人工培育红豆杉、灌江流域环境保护的议案决议,加大了生态林、水源林保护力度,名木古树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制度全面实行,完成了《灌阳县红豆杉野生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广西灌阳县红豆杉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绿满八桂”工程,2012年植树造林2.8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74.75%,处于广西各县前列,打造18公里广西最长的森林景观大道初见成效,建成了城北大道2.8公里示范路段,公路、灌江绿化32公里。建立健全环境倒逼机制,全面排查治理环境风险隐患。

  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健全。该县打造5大专业园区,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通过引入国企大唐集团投资1.5亿元实施余热发电项目,推动硅锰合金冶炼产业向锰业循环经济升级;大力推进选矿机械制造园建设,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打造辐射西南、面向东盟的区域性选矿机械制造基地;引导食品药品加工企业创新生产工艺,开发新型绿色产品;引入国企大桂山林场投资4.5亿元建设林板一体化项目,推动林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石材集中加工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移民工贸创业园为载体,规范整治石材行业,推动石材产业走精深加工、集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风电、精锡加工、高新厨电等新兴产业。该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已达10家,年税收超千万元的已有3家。

  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2012年,该县超级稻以最高单产900.65公斤连续3年创广西之最;建成了全国最大、品质最优的10万亩雪梨、黑李生产基地;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区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建设规模连片农业示范基地16个面积9.1万多亩。

  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加快。该县依托灌阳属世界瑶族发祥地的优势,突出抓好投资50亿元的瑶族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瑶寨等;继续完善国家4A级景点千家洞黑岩景区基础设施;办好了“二月八”农具节、“六月六”雪梨黑李节以及瑶族千家洞高峰论坛,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年”活动等,使2012年头10月,旅游综合收入完成1.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12.7%,增幅排在全桂林市第一。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1-10月,该县引进外资和区外内资,同比分别增长100.4%和91.49%。

  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观。灌阳县突出打造瑶族文化产业城,初步形成了一江两岸景观带、江东生态现代新城区、老城商贸居住区、城北休闲旅游区、城南现代工业区“一带四区”的城建格局,滨江饭店至官塘生态堤已经开工,江东新区1900多亩土地实现了和谐征地,已全面拉开建设序幕,红豆杉五星级酒店抓紧施工,创业大厦及一批单位办公楼和基础设施已经动工,城南、城北风貌改造已经启动。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生态文明村屯“三大建设”, 26个新农村试点顺利推进,200个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已全部完工,打造了富瑞坪屯等生态文明村屯;灌阳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水利建设投入1.29亿元,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98万亩,解决1.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19条71.8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抓紧施工。

  群众幸福指数稳步上升。2012年10件民生工程54个项目的总投资突破6亿元大关。教学条件大幅改善,今年中考平均成绩稳居桂林市第二。新农合连续两年获全区新农合工作先进县称号。完成了1424户茅草树皮房改造。基本卫生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建成了大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瑶族、桂剧等特色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各项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该县2012年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同比均两位数增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