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义华 蒙曰添 邓蕾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棵树的荔枝卖出18万元天价”、“一床蚕丝被价值上万元”、“万元茶网上卖”……这是灵山县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出现的新鲜事。

  “灵山的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服务形式的创新。”12月18日,灵山县县长苏英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县在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中,引入工业经营理念:园区式种植、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名牌产品。

  园区式种植——

  集聚要素 提升品质

  灵山是个农业大县,荔枝、奶水牛、茶叶、凉粉草、蚕桑等特色种养业都具相当规模,荔枝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万多亩,奶水牛养殖存栏量居全国第一,人工养蛇达到160多万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猛。

  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走园区式发展之路。

  2011年3月,灵山县通过严格评审,公布了首批“精品茶园”;之后,又陆续公布了数十个荔枝、奶水牛、人工养蛇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园区。这些被确认的园区,政府将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并由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统一的种养标准,进行系列化考评;县里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行“分片分园”技术服务责任制,全面推动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化和有机化生产。“这是推进特色农产品园区式发展的‘政府动力’。”灵山县农业部门一位领导说。

  龙武农场是灵山县闻名遐迩的荔枝生产示范基地,也是该县重要的“精品果园”,该场生产的荔枝,被认定为A级绿色产品。进入龙武农场,但见6000多亩连片荔枝林沿着低丘地形逶迤绵延。据工作人员现场介绍,这里种植的都是灵山香荔、桂味、妃子笑等名贵品种,管理、选种、种植、用肥、洒水、防虫等都十分严格。这样的园区式管理模式,已覆盖了灵山主要特色农业产业。

  园区化生产和管理,改变了过去遍地开花的粗放经营模式。连片式经营,以园区为载体,全面推行无公害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2011年夏,深居荔枝园的一棵千年古荔,当年的果实卖价达18万元。

  特色产业园区化发展,加快了农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有了政府颁发的‘精品园区’证书,也等于有了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灵山县一精品荔枝园的经营者对记者说,这份证书是个“宝”,无论是雇用员工还是融资和产品销售,都十分管用。

  园区式发展,使灵山的特色农业已成规模,全县重点发展荔枝、茶叶、凉粉草、人工养蛇等十大农业产业,预计到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产值达到55亿元。

  龙头强力带动——

  化解风险 规模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灵山的茶叶生产曾陷于低潮。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加工厂少,茶农以卖茶青为主,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大,巨大的种植风险让当地群众不堪负重,也使拥有500多年种植历史的灵山茶叶产业陷于“迷惘”期。

  如何从低迷中走出来灵山在不断探索中作出抉择: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以打造优质茶产品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

  灵山“正久茶业”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广西灵山县茶厂,曾面临倒闭,后经改制得以“脱胎换骨”。2010年,该企业争取到国家农发办“3500吨名优绿茶清洁化流水线”扩建项目,率先在我区实行茶叶生产过程“茶青不落地”清洁化生产。该厂的“白蕾”牌商标是“广西著名商标”,“白蕾”系列产品荣获广西春茶节评比一等奖。

  目前,灵山的茶产业企业达20多家,可全部消化县内生产的茶青,并打造了一批新品种、高档茶,部分产品已跻身“国”字号行列,其中“桂灵”牌灵螺春茶,在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得特等奖。

  像茶产业一样,一批龙头企业的成功培育,使灵山县特色农业迅猛发展。目前,依托县内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灵山县先后发展了以桂合丝业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百强乳业为龙头的奶水牛产业,以宇峰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凉粉草加工产业等八大特色产业,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家,区市两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4家。

  通过龙头企业加工,该县一系列“农系”高附加值产品成功上市,并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灵山宇峰食品公司与国内著名饮料企业“佳多宝”成功联姻,“桂合丝业”生产的高档蚕丝被最高一床可卖上万元,以荔枝为原料加工的系列荔枝酒也远销港澳。

  龙头企业的带动,促使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近年来,灵山县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共带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个,面积138.86万亩,6万多农户通过各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销联系,农户与企业之间共同的“利益链”逐步形成。

  打造特色品牌——

  政府搭台 农民唱戏

  在今年的荔枝销售中,灵山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经销商热衷于到果场直接摘果,而且收购价格比市场上的要贵。“在果场里摘,我能确认所买的绝对是灵山荔枝。”来自北京的荔枝批发商黄中青说,公司今年采购的6批荔枝都是到果园去摘的。因为真正的“灵山荔枝”在京城才是“硬货”。

  这是灵山县政府多年打造荔枝品牌的最好回报。

  其实,灵山人有切身体会,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好酒也怕巷子深”,仅有“好酒”还不行,还要有“叫卖”的功夫。因此,该县加强品牌包装,使灵山特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通道”。

  从2007年开始,灵山恢复了一年一度的荔枝节,政府多次组团,先后到上海、北京推销“灵山荔枝”。目前,“灵山荔枝”声名鹊起,先后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中国十大荔枝品种”,并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银质奖,“灵山荔枝”美名远播。

  通过政府推动,灵山先后被授予“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养蛇之乡”、“中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这些闪亮的“招牌”,让灵山的特色农产品变成众多商家追逐的“明星”。今年春节前,一位北京的李姓客商看到关于“灵山春茶节”的报道后,即通过网络与灵山县敬友茶场签订了一份“天价购茶合同”,先支付50万元货款,在该茶场订购50斤单叶春茶。敬友茶场场主劳敬说:“这样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确实,在灵山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中,“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效果十分明显。

  人工养殖蛇类产业是灵山新兴的特色农业产业。为扩大这一产业的知名度,去年11月该县举行广西第一届蛇王大赛,使“灵山蛇”迅速形成品牌优势,带动了人工养殖蛇类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有持证养殖场50个,联合养殖户5000多户,养蛇165万条,产值达6.1亿元。

  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灵山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达到两位数以上,去年增长达18%。据介绍,预计到2015年,灵山农民年纯收入将达到1万元,特色农业产业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