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群峰 庞宏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如何选择切合县域实际的工业化之路如何防止农村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如何做到“县富”和“民富”的兼得……这些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发展欠发达县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近年来,地处桂东南的传统农业县兴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具有自身明显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做到与农业交融发展,企业与百姓共利共赢,带动了大量民众致富,社会呈现一片幸福和谐的景象。目前,兴业县的第二产业比例达39.6%,比“十一五”开局时的2006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

  对此,县委书记赖榜轰说:“工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支持,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我们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但能让百姓富裕幸福的工业化,才是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以工带农:

  铺就农村的“致富路”

  在兴业县大平山镇,有一个叫陈村的美丽村庄,远远看去,一栋栋精致的欧式小别墅像蘑菇一样点缀在山脚下。

  村民的财富秘密,与两公里之外大平山工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密切相关。

  村民梁宁每天的工作简单轻松:每天给她所养的2300多只鸡进行喂食,同时捡捡鸡蛋,但每年却能因此稳妥获利近3万元。

  与普通养殖户不同,梁宁是附近大平山工业园区内一家集家禽养殖及深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于一身的企业——春茂集团的签约养殖户。企业给她带来的好处是显然易见的:先免费给她提供鸡苗和饲料,随后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收购鸡肉鸡蛋时,公司会将车直接开到养殖场。收购的保价已签在合同上,除掉最初的鸡苗和饲料成本,剩下就是她的利润。春茂集团还安排她的丈夫到公司上班,每月工资近3000元,下班骑上10分钟摩托车就可回到家里。“工作简单,收入也丰厚,重要的是,丈夫不用为赚钱外出打工,一家人可以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感觉非常好。”梁宁说。

  梁宁是兴业县实施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发展路子的许许多多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兴业县立足本地农业优势,大力扶持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业企业和轻工产业企业,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紧密连接,推动了工业与农业的交融发展,农民成为直接获益者。他们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和吸收当地农民到企业就业等形式,既发展了农业和工业产业,又为当地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富余劳动力,铺就了致富之路,带动了农民致富。

  据陈村党支书全常伟介绍,企业吸收了不少当地劳动力就业;有80%的农户成为“企业+农户”模式的养鸡专业户,养鸡多的有3000多羽,少的也有数百羽;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00多元,村里无一人去外地打工。

  事实上,兴业县的这种发展模式已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涵括了养殖业、种植业、饲料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据统计,采取该模式的企业已经达到200多家,涉及农民40多万人。在城隍镇,有一家名为百谷米业的大米加工企业签约周边农民1万多户,种植高端水稻4万多亩。

  大量与农业关系紧密的企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与行业相关的当地农村经济,给农业带来了工业的企业化管理,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最终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以该类型企业的龙头——春茂集团为例,该企业在去年带动产业化养殖户8200户,为农民创收1.2亿元。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达到5592元。

  交融发展:

  农业沃土里崛起的工业体系

  发达的农业一直是兴业的骄傲。这里有全区排名第一的养禽业、排名第二的养猪业,这里的高品质大米远近闻名,这里是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其中养禽业更是傲视广西。去年全县家禽出栏达8600万羽,这意味着广西每出栏7羽鸡,兴业就占了1羽。

  正是依借本地肥沃的农业“土壤”,兴业县的工业体系逐渐构建并“丰满”起来。据统计,2011年兴业县与农业相关的工业企业的生产值占到了全部工业产值的80%以上,改写了过去农业发达而工业落后的局面。

  食品加工是传统优势产业,具体包括大米加工、酸菜加工、鸡肉加工、猪肉加工等,原材料皆为本地优势农产品。

  近年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本地饲料产业的爆炸式增长。2011年,该县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全年产值32.7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3%,已然成为头号规模以上支柱产业。

  养殖业的巨大市场吸引着外地大企业。日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唐人神集团与兴业签订投资协议,计划投资1.5亿元兴建年产40万吨的饲料生产基地。据悉,下一步还将兴建鸡肉、猪肉火腿肠生产基地。

  可以预见,饲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兴业县成千上万的养殖户获益,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的饲料。

  兴业种植业的发展还直接催生了该县的广西汽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去年,该公司生产微耕机、培土机5万台,销售额1.8亿元,占领了南方市场。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兴业农业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从而加速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最终获益者还是农民。

  食品加工、饲料、农机生产等轻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兴业县工业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据统计,该县去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25%。

  这些与农业关系紧密的“富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

  “工业上山”:

  变“占用耕地”为“盘活荒地”

  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征地拆迁往往是民众与政府矛盾最易激化的区域,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土地特别是耕地被占用,产生了大量无地农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何化解工业发展与农民争地的困境兴业县在发展“富民工业”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除了在产业选择上积极扶持发展“富民工业”,在工业项目的征地运作上,兴业县也以民众利益为基准,创造性地推行了“工业上山”战略。该战略不仅避免了与民争地的矛盾,还盘活了山上荒地,给村民带来了数额可观的补偿金。

  在该县主要的工业园区——大平山工业区路段,沿路一个个山头斜坡被推平,新平整好的土地如黄色地毯一样分布在公路两侧,一些地方已建起了新厂房。

  据介绍,大平山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近万亩,将全部利用山上闲荒地,目前已开发征用1700亩,共发放给村民的土地出让金达6000余万元。

  周边村民因此获利甚丰。以大苏村为例,全村约有600亩山上闲荒地被征用,共得到2000多万元补偿金,一个四口之家便能分到近10万元。

  “这些山头一直都这么荒着,没想到还能卖到这么大一笔钱。”大苏村村民钟左说。去年他将全家分得的10多万元投入养猪业,又赚得20万元。

  而随着园区企业的陆续开工,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企业上班,不少外出务工青年也纷纷返回。目前。大苏村在园区企业上班的村民已超过500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

  “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喂猪,农忙可以下田,还可以照顾老人,一边当工人一边当农民,实在是舒服得很。”在园区公司上班的梁悦芳说。

  按照规划,今后兴业县工业发展将全面推行“工业上山”战略。据该县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兴业县土地面积14.68万公顷,其中低丘缓坡土地约5.7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82%。可见“工业上山”的潜力巨大。

  目前,兴业县已有50多家企业实现了“上山”,一共占用山上土坡荒地1200余亩,包括刚刚签下的三一重工集团的生产基地,以及唐人神集团的饲料及香肠生产基地。

  ■短评

  让工业发展带民富变得更直接

  提到工业化,一些人往往会联想到巨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机械、化工、钢铁、金属冶炼等重工业曾经占据着人们对工业的想象。

  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当然不可或缺。但如果各地不顾实际盲目发展重工业,将会带来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排放则带来环境损害和大量耕地被占用等等一系列问题。或许,对那些重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较差的县域来说,另一条工业化之路才更具现实性和可持续性。兴业县正在探索的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富民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工业的发展,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多,政府有实力拿出更多的钱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工业反哺农业”模式中,工业发展带民富的作用可以说是间接的。兴业县大力发展以农业产业、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由于与农村发展关系密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辐射力更强,因而农民更容易从中直接获利而迅速增加收入,并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地方政府树立这样的理念:工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让工业发展带民富变得更直接,更好实现工业发展与民富的双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