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彩文 罗 莎 刘文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同一亩蔗地,自己辛辛苦苦种一年,只有700多元纯利;而出租给企业,什么都不用管,坐收千元租金,务工还有工钱,超产另有分红……这样的好事,你干不干

  当然干!蔗农们争着干、全村人一起干。于是,土地连片大整合、大流转,集中由大企业承租,随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滴灌系统,全程机械化耕作……6月上旬,记者在崇左市江州区看到,实现流转、机耕、滴灌的蔗地,甘蔗普遍比人高,长势特别好;尚未流转的蔗地,甘蔗多是齐腰高甚至齐膝高,长相仍是往年模样。

  地处左江旱片的江州区,2011年成功申报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用财政投入大规模带动企业投资,土地大面积流转给大企业经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体系,目前已实施6万多亩,到2015年整个项目将实施30万亩;而覆盖左江旱片的整个崇左市,届时将累计实施100万亩。

  深入采访中我们发现:农田水利建设带来的这“一滴水”,已经渗透到红土地的“深层次”——引发农村生产关系大变革,实现农业生产力大飞跃。

  政策提供机遇——

  “望天田”望来好天时

  人均产蔗产糖量高居全国之首的江州区,84%耕地、91%农民种植甘蔗,76%财政收入来自蔗糖。

  然而,干旱缺水的土地,分户经营的模式,使江州甘蔗亩产多年在4吨左右徘徊。

  “上靠天、下靠地、中间靠空气”的“望天田”,2011年“望”来了“好天时”——当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随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决定》,全面部署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江州区思路豁然开朗,与自治区水利部门达成共识:以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为前提,全力争取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

  前提明确,申报顺利。2012年起,江州区每年可获得3600万元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专项资金,连续3年共计1.08亿元。

  相关人语 广西水利厅厅长杨焱:在左江旱片建立滴灌系统,每亩约需2500元投入,一个县(区)如果仅仅依靠“重点县”投入,3年可实施4.32万亩。对于蔗地总面积111万亩的江州区,解不了多少渴。家庭承包制实行40多年后,农村生产力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抓住机遇,用活政策,在生产关系层面上大胆做好改革文章,才能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实施农田水利项目的同时流转土地,就给予优先支持、重点支持。

  变革生产关系——

  红土地实现大流转

  左江,滚滚流水长年不息;江畔,大片旱地无水浇灌——左江旱片不缺水源,缺的是引水灌溉工程,行话叫“工程性缺水”。建立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正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的历史性工程。

  用财政投入“撬动”企业投资,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建历史性工程的整套办法,在争取“重点县”的过程中同步形成: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即建设提灌站和蓄水池,滴灌管网引进大企业来投资;实施这一“改天换地”大工程的前提正是,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集中到企业手中统一经营。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政府、企业和农民经多方测算、反复协商,合理确定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流转价:2吨蔗×当年糖厂原料蔗收购价。

  根据近年原料蔗收购价500元左右的行情,三方将每亩地年租金暂定1000元;如果蔗价提高,2吨蔗折算租金相应提高;如果蔗价每吨低于400元,一亩地年租金则按800元保底,确保蔗农地租收入高于之前自己直接种蔗的纯利润。

  承租蔗地的企业还承诺,每年雇请蔗地主人打季节工120天以上,工薪跟市场行情走。甘蔗亩产超过6吨时,超产部分蔗地主人还可按比例分红。

  新和镇庆合村孔香屯54岁的李忠海一家6口人,多年垦荒拥有300亩耕地。以前自己种蔗,年头辛苦到年尾,扣除雇人工钱,年利润十几万元。 现在土地流转给企业,300亩地稳收30万元租金。全家5个劳动力腾出手来,发展林下养鸡8000羽,前5个月出栏两批,赚了8万元。空闲时父子媳妇到种蔗企业打打日工,农用车也去揽揽运输。李忠海说:地租、养鸡、工钱三样算下来,全家年纯收入至少增加1倍吧。

  孔香屯屯长李师洪说,地广人稀的这个小村子,土地流转后,坐收地租每人每年就有3万元。

  相关人语 江州区委书记邱明宏:借助“小农水”推动,趁势变更土地经营权,实现企业化运作;农民变成“地主”的同时,又是工人,还是业主;家庭收入中既有“按资分配”的地租,又有“按劳分配”的工钱,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经营所得。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大内涵,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滴水”的渗透力何其强大!

  解放生产力——

  老旱区发生大飞跃

  经自治区领导“穿针引线”,我国节水灌溉领军企业——新疆天业集团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师团、广西恒地、广西金穗、中财顺民等重量级企业,组建广西高良科技农业公司,成为江州区3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最大的投资主体和经营实体。

  古老旱地转移到现代企业手中,转眼间就装备上现代设施——从提灌站、蓄水池伸展出来的水管,由粗而细、连片成网铺满广阔田野。困扰中国多年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一下子破解到“最后一厘米”——水、肥、药一体的小水珠精确地滴到甘蔗根部,不仅“精确”到距离上,而且到用量上、时间上,“望天田”从此变成“保收田”。

  土地“小块变大块”,全程机械化立刻启动——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一直到砍收装运。

  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政府随即开展技术培训,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蔗农“转行”开发养殖业、发展林下经济等。比如,林下养鸡1000羽以上,鸡苗由政府免费提供;养猪、养鱼等也有相应扶持措施。

  良种良法头年就大面积实施,不再需要漫长的示范、动员和推广过程。来自新疆的高良公司执行总经理吴建江,甚至把棉花“剥粒播种”的经验移植到甘蔗上,变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蔗段播种”为“单节播种”,目前试验田块与常规田块对比,甘蔗发芽率、生长状况等没什么两样。“颠覆传统”的“单节播种”,好处多多:做种的蔗节约占整根蔗1/3,其余2/3“蔗肉”可以进厂榨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机械化操作,还节省2/3蔗种搬运量。

  滴灌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加上良种良法,甘蔗产量质量大幅提高。可行性论证表明,建立滴灌系统,甘蔗亩产可由4吨左右提高到6-8吨,其“下限”6吨正是盈亏平衡点,超产部分就是企业利润和蔗地主人的额外分红。行家们按照当前长势估计,项目完成区今年平均亩产肯定超过6吨,可望达到7吨;这意味着,2015年江州30万亩项目区可产出过去50万亩土地的甘蔗;而对于整个崇左市同期100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政企民共建”带来“民企政共赢”。

  相关人语 江州区区长陈光恩:“望天田”变“保收田”,人畜劳作变机械化,种植户变养殖户、经营户,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三要素同步发生质变,同样土地创造出更多财富,生产力发生大飞跃。现在看项目区,“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水利和科技”——江州“一滴水”,折射出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精神和巨大威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