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吴凌平 覃 波 杨明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学校布局调整,绝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它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这种调整和优化配置,不仅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资源的迁移,而且还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在岑溪市,农村儿童在家门口便可以接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该市针对学校布局分散、农村留守儿童多、交通日益便利的“三个实际”,在广西率先推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

  党政主导:

  “抓教育就是为了岑溪的未来”

  【镜头】“高中3年是一段非常充实宝贵的时光,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9月22日,岑溪市市长覃颂到岑溪二中,以名誉班主任的身份,为岑溪中学、岑溪二中农合行班、百裕班、中都班的200多名同学上主题班会课,通过讲述自己高中时代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们一起谈目标、话理想,赢得阵阵掌声。

  【延伸】“抓教育就是为了岑溪的未来。”岑溪市委书记严伯贵说,该市学校布局调整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党政主导,确保力度到点。完善党政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向人大、政协通报教育等制度,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确保工作力度到点。

  坚持政策倾斜,确保资金到位。凡涉及中小学校调整布局的经费、建设项目,财政一律予以优先考虑安排,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学校设施,同时确保教职工工资、学校公用经费等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凡涉及学校的征地、办证、审批等一律予以“一事一人”一抓到底。2007年以来,该市投入教育资金3.6亿多元,新增教师1500多人,落实建设用地1000多亩。

  坚持整体联动,确保形成合力。注重组织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完善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商以助教为善、师以善教为乐、民以奉教为荣”的良好局面。2006年以来,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万元,表彰奖励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累计募集社会兴教资金6000多万元。

  【点评】实施布局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对县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主导作用。首先是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制定调整规划的年度计划,引导中小学校按照规划逐步调整到位。其次是组织协调,协调发改、教育、财政、住建、国土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再次是资金保障,完善资金配套机制。

  立足实际:

  群众乐意 孩子乐学

  【镜头】“妈妈你不要牵挂,孩儿已经长大,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风吹雨打都不怕……”12月16日,岑溪南渡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自己伴奏、放声歌唱。“运球、三步突破上篮……”操场上正在打篮球的同学们生龙活虎。该小学从2007年开始整合本学区教育资源,五六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寄宿就读,现在寄宿生达949人。“农村孩子以前放学回家放牛、务农。现在每天下课后都参加兴趣活动,演奏、唱歌、书法,应有尽有。”常务副校长岑维民说。

  寄宿办学,百姓支持。南渡镇盘古村小学校园内原有一座“太尉庙”,百姓“还庙于校”,学校把其改建为寒山书院,用于图书阅览和书画创作,全天对师生开放。

  【延伸】“中小学校兴建撤并,直接关系老百姓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必须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覃颂说,岑溪注重“三个结合”,实施“三项工程”,把它建设成为“群众乐意,孩子乐学”的满意工程。

  注重“三个结合”:与小学高年级寄宿办学相结合。列入撤并计划的学校不再安排建设改造项目。撤并不合理的教学点和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初中,重点建设镇、村中心校作为寄宿办学点。与校安工程及校舍维修工程相结合。采取改建、扩建、新建与撤并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重点建设3-4个镇,每个镇重点建设2-3个寄宿办学点。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相结合。成立学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建立镇级中心幼儿园,已落实14个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用地并启动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空置的教育资源开办幼儿园,向学前3年教育发展延伸,力争在2012年实现全市学前3年教育率达80%以上目标。

  实施“三项工程”。高中扩招工程。2005年来,共投入1.3亿元扩大岑溪中学、岑溪二中招生规模。减少一中、三中初中招生规模,逐步实现高中办学由乡镇转进市区。职教攻坚工程。划拨496亩土地,投入1.2亿元建设市职教中心,职校在校生从2005年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1万多人。增容减压工程。建设新学校。2009年新建体育实验中学和八中,落实土地80亩建设三小;改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等。

  【点评】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岑溪注重“三个结合”,实施“三项工程”,处理好就近方便和规模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和减少农民家庭的经济支出,真正成为“满意工程”。

  改造薄弱学校:

  “让每朵云彩都下雨”

  【镜头】寒冬时节,岑溪五中暖意融融。步入校园,只见一群群学生正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热闹非凡;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整个校园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2005年该校仅有600多人,被列为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先后投入1250多万元建成综合楼、学生公寓等教学设施。如今,该校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连续3年中考升示范高中人数居全市各中学前列。

  【延伸】“要让每朵云彩都下雨。”岑溪市教育局局长罗华孔说,改造薄弱学校是推进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该市紧扣“四个抓手”,促进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转变。目前,岑溪市五中、六中、五小、六小、七小、筋竹中学等学校,已由原来的薄弱学校转变为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优秀学校。

  抓资金投入。2007年以来,对确定为薄弱类的46所学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并在学校用地方面予以保证。抓队伍建设。师资配备予以优先,实施“名师工程”;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抓常规管理。制定“6636”教研工作细则,加强对课堂教学、学校教学业务及教师业务培训的管理。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感恩读书征文、演讲、书画比赛活动等。抓内涵发展。以教育艺术团为带领,以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园文化来激励人、引导人、教育人,全市学校增加班级文化园地5427个。

  【点评】中小学生择校就读以及由此带来的义务教育阶段高收费问题,已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岑溪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各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做法,为实施就近入学的规定创造了条件,可谓抓住了解决择校生问题的关键。不仅如此,建设好薄弱学校,让每个儿童享受到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是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实质所在,也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应有之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