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度到广西乡村调研的大学者费孝通在名著《乡土中国》首篇《乡土本色》中就开宗明义地亮出观点。
而早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就有一个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叫做“农家”。对子路说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那位“荷蓧丈人”,被认为是“农家”代表。
8月31日,穿越层层的龙眼林,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行走进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拜群众为师,学习“农家”的智慧,感受“乡土”的价值与芬芳。
“请尝尝我们村出产的龙眼、柑果。”下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世宁热情地介绍,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龙眼和砂糖桔种植,下渌村凭借“一村二品”很快富裕起来了。全村耕地面积1148亩,林果面积4400亩,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逾6850元。
下渌村摇身成为“生态水果村”,用韦世宁的话来说,村里土地几乎都成了大果园和交易场,“连绑一头牛的闲置空地都没有了,也用不着牛了”,所以这里成了武鸣县第一个“无牛村”。时下正值龙眼丰收季节,老板纷纷前来抢购,“下渌龙眼”远销广东、海南、四川、福建、上海等地。
在龙眼林里,韦世宁、王利勤向记者传授采摘龙眼的活计:“剪摘果枝只能留两个芽口,来年才能长得更好。我们村龙眼年年丰收,已经没有大小年之分。”小小窍门背后,原来大有文章——下渌村成立有水果蔬菜行业协会,建有龙眼专家大院,拥有“党校教师+党政领导+科技专家+乡土人才”的强势团队,其中不乏广西农科院教授、桂林柑桔研究所专家等。
顺着龙眼科普话题,记者与村干、群众就龙眼的包装、冰冻、装载、交易、流通、服务、深加工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小小的“头脑风暴”。
村民韦成清、韦生很自豪地领着记者参观他们家的“龙眼楼”,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你看,国家领导人都来过这里做客呢。”
民风淳,仓廪实,知礼节。
全村连续20多年无刑事案件,无赌博和打架斗殴事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
村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变。全村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果”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村里已建起3家休闲农家乐生态旅游山庄,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村每个家庭孩子至少要求有大专以上文凭,最好的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下渌村口的戏台,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节总是节目连场。全村810人,就有5个文艺队,平均8人就有一个是“演员”。
“越来越好,啦啦啦啦”。一项项全国级荣誉“花落”下渌村:全国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最重要的是,一个“全国文明村镇”也就这样炼成了。
相隔2000年,乡土中国,今朝“农家”,真的乐了。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武鸣县]木薯秆综合利用有“高招”
“以前乱堆乱放的的木薯秆现在值钱得很,有老板专门定点收购。”4月28日,武鸣县城厢镇农民梁志杰把自家的木薯秆全部卖给上门收购的老板,收入1160元 【详细】
武鸣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将于4月18日至22日举行
昨日,武鸣县在灵水风景区举行“壮乡之旅”旅游推介会,邀请八方宾客“三月三”到武鸣赶歌圩、品骆越文化。 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 【详细】
武鸣县:乡村建设升级上档
实施双核驱动战略 助推两个建成实现——广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亮点展示 【详细】
[武鸣县]“致富果”鼓起农民口袋
连日来,武鸣县一批“致富果”丰收上市,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了个好头。 【详细】
[武鸣县]把好“三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武鸣县围绕发展大局,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关爱制度、树立人才典型,把好“三关”,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3月16日,自治区有关部门向全区总结推广了该县经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