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14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潘仲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武鸣县大力推广超级稻,发展甘蔗、木薯种植,建成了粮食、甘蔗、木薯等优势产业基地。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际,武鸣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的方针”,立足开放第一,涌现了大量客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热潮。由这三类资本带来的种养业变革,带动全县13个镇的28万农民受益。其中,仅2006年至2008年,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5052万元,涉及农业项目118个,极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度,武鸣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油大县等荣誉称号。

  武鸣在加快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和金融放贷力度,一方面将目光投向外地客商、工商资本和日益雄厚起来的民间资本。近年来,武鸣县充分利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落户境内的辐射优势,大力整合招商资源,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举办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和参加“两会一节”等经贸洽谈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筛选出中药材种植加工、花卉苗木种植、特种养殖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前景的规模型集聚型项目,建立农业招商项目库,精心组织招商小分队先后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招商。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工商资本也对农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县内的广西圣康制药有限公司、农垦永新畜牧集团公司、桂柳养殖公司、利源科技养殖公司、巨东集团等药业、畜牧业企业纷纷加盟武鸣农业。三类资本农业在武鸣正以高昂的势头,呈现出勃勃生机。

  武鸣县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面对沿海地区三类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抢抓机遇,优化环境,出台政策,强力推进三类资本开发农产品加工,三类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了农业企业科技化水平。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加剧,武鸣木薯产业一枝独秀。2008年,全县28家淀粉、酒精生产企业共投入1.45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南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武鸣安宁淀粉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木薯淀粉和变性淀粉的民营企业,公司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生产8个变性淀粉系列产品,显示了科技应用的良好效应。亿元产值企业——武鸣皎龙酒精能源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装备的环保综合治理设施,利用厌氧发酵罐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年发电500万千瓦时,可节约煤2万吨;木薯、酒精渣经处理、加工,可用作家畜饲料;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可用于灌溉木薯和桉树地;污泥可当作有机肥,用于种植,实现了木薯资源的全面利用。2007/2008年榨季,武鸣县生产原淀粉28.6万吨、变性淀粉2.1万吨、酒精5.5万吨,分别占广西木薯原淀粉、变性淀粉、酒精年总产量的49%、21%和27.5%,其中木薯原淀粉占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木薯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2亿元。目前,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7万亩,有木薯加工民营企业33家,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木薯淀粉生产基地。

  三类资本进入农业,不仅缓解了长期以来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生了“1+1大于2”的裂变效应,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借助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土地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和入股等方式,让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并产生规模效益。仙湖镇农业资源丰富,仅荒山、荒地、荒坡、荒水等面积就达3.7万亩。为盘活资源,该镇推出了“转租倒包”流转机制,由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荒山、荒水、荒滩、荒地,再连片发包给投资者用于项目开发。从2006年起,该镇吸引了100多名客商前来开发山水资源,承包“四荒”面积2万余亩,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300万元,实施各类农业项目26个。宁武镇靠近河流,土地肥沃,少有狂风袭击,适宜发展香蕉生产,成了外地客商投资发展香蕉生产的热土。

  在三类资本的推动下,武鸣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优质米、甘蔗、木薯、果蔬、水产畜牧等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规模,先后承担建设12个国家级及自治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点)、7个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示范区(点)。农业产业化生产项目工作取得突破,目前全县已有16类63种农副产品注册了商标,涵盖了种植、养殖和甘蔗加工、木薯加工、粮食加工、豆类加工等多个领域,诞生了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一大批区级名牌的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三类资本农业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增加到35家,全年农业规模企业经营销售收入13.3亿元,出口创汇372万美元。带动近8万农户从事订单生产,全县农民每年从农业项目中得到的收入呈递增趋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