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9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义华 通讯员 黄汉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业生产用水如何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如何流通?如何提高土地使用率?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扶绥县对此进行大胆改革,实施用水者协会管水的办法,以配送物流的模式进行生产资料流通,引导村民对责任田进行小块拼大块和使用农业机械耕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效益。

  化肥供应: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在距扶绥县渠黎火车站不到300米的公路旁,有一排9间近一万平方米的化肥销售仓。这是扶绥县海威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营业场地,销售仓的肥料品种有100余种之多,不时有配送的车辆前来装运化肥。

  “农村的地域很广,我们通过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营销体系,在县内设立45个配送点,只要用户来一个电话,我们就可以及时把农资送到农户家门口。”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丽君这样介绍说,新的运作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公司的发展也异常迅速,目前拥有120名员工,年销售收入6300多万元。

  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一头连着厂家,一头连着用户,使农资市场流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畅通。这家成立仅三年的农资营销公司,年销售总量达3万多吨,已是远近闻名的农资流通企业,业务还覆盖了邻近的大新县、江州区、隆安县。该公司也因此被列为扶绥县农村供销社管理体制改革示范点,被国家商务部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配送中心试点建设。

  记者点评:乡镇供销社原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资流通主渠道,但近年来,部分农村供销社的流通功能已近瘫痪,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广大农村流通不畅。扶绥县海威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创造性地将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导入农资流通领域,使农资通过配送渠道直接对接到产品的“终端”(农民),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受访的当地农民中,都认为该公司的配送十分到位,解决了农民买肥难的问题。

  生产用水:个人投资,协会管理

  在扶绥县渠黎镇岜桑村前,一条“三面光”水渠从河边缓缓伸向墨绿的香蕉林中。水渠源头是河边的一座电灌站,在电灌站的机房内,记者遇到了电灌站的主人李国勇。这位看似平实的68岁老人,破解了一个农村水利改革的难点。

  李国勇是岜桑村的“老支书”,岜桑村2200亩田的灌溉一直是他的心病。

  这片田原属一个国有水库的尾水片区,由于灌溉不正常、水费难收,2001年以来水库的水不再流入这片土地。水枯了,这片田也就荒芜了。

  身为村党支书,看着2000多亩田丢荒,李国勇十分心急,到处去求人来投资抽水,但因怕收不上水费一直无人投资。2003年春节过后,李国勇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积蓄全部集中起来,集全家之力建一座电灌站。2003年5月,电灌站建成抽水。

  “建电灌站难,管水更难。如何管好水,我们采纳县水利部门的建议,成立用水者协会。”李国勇说,协会会长由村委一位副主任兼任。协会规定:凡用水者都要加入协会,会员按自家责任田的亩数缴纳水费;从水费中提留20%作为水管员报酬,聘请脱产水管员,由水管员负责抽水调配用水。

  该电灌站建成5年来,运转十分正常,实现农民有水用、投资者有效益回报,生产得到发展。

  记者点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原有的公益性水利设施被大量荒废和失修。扶绥县在调研中发现,缺乏有效的管理是水利设施丧失灌溉功能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扶绥县按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划分,在广大农村鼓励个人投资水利设施建设,并在全县成立了186个用水者协会,逐步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利用,为农业用水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土地整合:小块拼大块,耕作机械化

  这是一片水田,共180多亩。记者到现场采访时,晚稻的秧苗刚插完,一块块整齐划一。它们分别是扶绥县昌平乡联豪村那豪屯8队和9队的村民责任田。

  “这是通过小块拼大块整合后的效果。”联豪村党支书邓大生告诉记者,生产责任制开始时分田,把土地划分为数个等级,每家每户在每个等级都分了一块,这180亩水田就被划成370多块。9队的村民钟新民说,他家一共分得两亩多地,一共分成8块,最大的0.5亩,最小的只有0.1亩。

  这样的划分,在每年的“双抢”时节大家都用水耙田时,就会发生很多矛盾,田垌中间的田块很难用到水。同时,因为田块太小,耕作十分费力费时,农业机械无法使用。去年12月,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联豪村委投入7000多元,对这片田进行合并平整。平整时划出机耕道、供水渠道,然后在田垌中间划一条主田埂,再按每家每户原有的面积向两边划田块,一家就只有一块田。

  平整以后,田垌上开一条5米乘3米的机耕道和环型供水渠后,还多出6亩多的面积,由各队作为公益田发包,所得收入作为公益金使用。今年早造,村民们尝到了小块拼大块的甜头:耕作全部用拖拉机、收割全部用收割机。“我家两亩多田,以前收割时要十个人干一天,如今收割机干两个多小时就可以了,十分方便省时;而且全部种上优质稻,亩产都在550公斤以上。”邓大生深有体会地说。

  据介绍,在此之前的2005年,联豪就在该村的那么屯2队进行了小块拼大块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屯平整的180多亩田,目前全部种上优质蔗,利用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耕后,每亩可增收原料蔗3吨以上。

  记者点评:分田到户经营,曾极大地激活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突破。但是,随着生产力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正逐步向机械化、集约化发展。联豪村的尝试证明: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将原来分给村民的责任田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