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14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覃家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以来,灵山县把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构建五大就业服务机制,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有序转移。1—7月,该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9.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32.6%。

  构建劳力内销机制。该县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扶持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销机制,鼓励农民进厂就业或办厂创业,开辟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渠道。2007年以来,全县招商引资资金21.6亿元,引进209家企业,建立3个工业园区、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县有6.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县内的民营企业里务工。今年1—7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同比增长88.7%;财政收入达3.6亿元,同比增长32.82%。

  构建商业富民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到小城镇从事商业、贸易、餐饮、食品等服务行业。发展城边、镇边、路边、水边经济,鼓励农民经商创业致富增收。去年以来,先后新建、改建各类集贸市场12个,总数达到39个,提供就业经商岗位8960多个,年批零贸易成交额5.6亿元,近几年每年都吸纳5万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经商、置业和务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构建科技富民机制。该县利用县就业服务训练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岗前培训基地,实施“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焊工、电脑操作、烹饪、机电维修、美容美发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训工种30多个。2007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66期,累计培训农民技工1.7万人,转移就业2.6万人,其中有5500名农民获得《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从普通农民工成为产业“技工”。

  构建劳务宣传机制。一是建成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每月18日举办现场招聘会。免费为企业和劳动者宣传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用工信息等服务,做到在市场月月有招聘、日日有信息;二是投资70多万元在县人民广场建成一个29平方米的电子大荧屏,每天播放有关用工信息和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三是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多渠道采集用工信息。目前,该县共为农民免费提供就业信息8690多条,免费提供职业指导11766人(次)。

  构建劳务输出机制。该县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网络,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加强与广东等地区的劳务合作,与外省厂家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常年派8名干部到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工作站工作,扩大劳务输出。同时,县劳动保障部门派员在务工所在地进行日常跟踪管理服务,为务工人员解决日常遇到的难题。据统计,该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0多万人,年务工收入超15亿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