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9日 来源:防城港日报 作者:陈禹存 刘如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耕时节,走进上思县公正乡边念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坡坡新种下的甘蔗地,一山山披上新绿的小桉树苗,一个个鱼儿跳跃的养鱼网箱,村民正在忙碌着,到处是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色。是啊,不久前刚被自治区评估验收摘掉贫困帽子的边念人,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向着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迈进。

    边念村位于上思县东部,全村4个自然屯8个村民小组、830多人口,是凤亭水库的水淹区,山多田地少,经济发展滞后,2005年前,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被列为自治区贫困村。

    穷则思变。2006年以来,边念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变“输血”为“造血”,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编制“脱贫致富”发展规划并努力付诸实施。

    村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思想不够解放,发展经济束手束脚;二是农民技术水平差,自我发展要求程度不高。于是,边念村党支部决定以培训为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兴村”、“科技兴农”、“科技脱贫”战略。根据“村民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分别到县农业、糖业、林业和畜牧水产等部门聘请技术员下村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2006~2007年,全村共免费培训农民600多人次,为村民发放科技种养资料1万多份。主要开展甘蔗栽培、速生桉种植、水库立体养殖等科学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较好地增强了村民的思想素质和脱贫致富技能,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以创建水库网箱养鱼等20多个科技养殖示范户,带动村民依靠科学种养致富。

    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按照“调整一个结构,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蔗、鱼、鸭、林、脂”等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农业项目,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走绿色上质量、特色增效益的脱贫致富路子。发动村民利用玉米地、荒坡、水旱田发展甘蔗种植,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栽培新技术,提高单产效益。2007年,全村种植甘蔗610多亩,原料蔗总产3900多吨,平均亩产6.5吨,创总收入108万元,实现人均有蔗4.7吨、收入1290多元。依托凤亭水库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鱼、养鸭等综合养殖业。去年全村有26个农户发展282个网箱养殖鲶鱼、桂花鱼等优质鱼种,采用“以鱼养鱼”方法(用小鱼饲喂鲶鱼、桂花鱼),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鲶鱼和桂花鱼分别卖得18元、40元每公斤的好价钱,而且市场旺销,平均每箱年纯收入1500元。百边屯村民梁新春发展网箱养鱼20箱,年纯收入3万多元。发展养鸭示范户25户,去年上市肉鸭2万多羽,总收入84万元。岽含屯养鸭大户韦炳权上市肉鸭1200多羽,年纯收入1.2万多元。

    采割松脂是边念人实现增收脱贫的又一经济产业。全村拥有松树林面积1.5万亩,其中成材林占49%。村民利用这一生态资源,大搞松脂采割,以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村民每年上山采割松脂达7万多株,按平均每株收脂5公斤、收入20元计算,年总收入140多万元。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保护森林生态平衡,以生态资源作为村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这是边念村党支部强化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以来,边念村实行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3500多亩,主要种植速生桉,这一林产业5年后可望收效。

    边念人通过解放思想,多业并举,创新发展,村民的生产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2007年底经自治区验收,实现脱贫。去年村民人均产粮165公斤,人均纯收入1230元,比上年的678元增收552元,全村基本解决了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求学难等困难。2006年以来,有10户村民新建了砖混结构楼房,有10户农家到县城购买房地产及新建楼房,全村购买各式汽车、面包车8辆、摩托车100多台,彩电、冰箱、煤气灶等现代家电用具逐步走进了山村百姓家。

    村支书韦炳德兴奋地告诉笔者,今年村里将大力实施“1593315”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山村经济发展,增大农民收入,拓宽致富路子。即扩种甘蔗1500亩、创糖料蔗总产9000吨,扩种速生桉3000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