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6日 来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象州县运江镇芽村地处柳江河与罗秀河交汇处,全村位于河边的1700多亩水田被称作“芽村坪”,由于地势低洼,洪灾频繁,千亩水田均成了望天吃饭的“水泡田”。当地政府引导群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8年前终于成功地在芽村坪发展种桑养蚕这一“避灾农业”。现芽村已成象州县有名的养蚕专业村,全村90%以上村民成为专业养蚕户。

    第一篇:春耕生产,不忙种田忙管桑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各地群众都在耕田播种,热闹非凡。而位于柳江河与罗秀河交汇处的芽村坪和白虎坪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村庄一直延伸至罗秀和柳江两条河岸处,千亩桑田,绿海荡漾,桑园田间,三三两两的蚕农在给桑树松蔸施肥。芽村党总支部书记韦建辉在该镇召开的桑蚕工作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时介绍:“现在芽村95%的群众种桑养蚕,除孤寡老人外,基本实现户户种桑、家家养蚕。”

    笔者在芽村坪检查工作时,正碰上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罗华杰和技术员韦云轻,他们在指导蚕农谢桂和管理春季园。谢桂和告诉我们说:“全家四口人,其中两个小孩已外出打工, 2001年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种桑养蚕,现在两口子在家把坪上的四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桑,全年养蚕16批,每批养0.5张,尽管去年平均蚕价只有8块钱,但是每亩仍有5120块钱收入,扣除成本之外,每亩纯收入还有397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一万多块。”

    在一旁指导工作的罗主任说:“像谢桂和这样的专业养蚕户在芽村和白虎很多,而且超过70%的蚕农都请人帮忙摘桑叶和摘蚕上市。”听完罗主任的话,谢桂和指着望不到边的桑园笑着对我们说:“这片坪一到汛期,年年挨水泡,有‘三年不挨涝,母猪戴耳环’之称,从80年代中期起,坪上根本种不了水稻,大部分人都靠政府救灾粮或者靠亲友接济,现在村里人都像我一样,基本用坪上的地来种桑,种桑养蚕有搞头,自己有钱买米吃了。”

    第二篇:水泡田变桑园,八年磨一剑

    在芽村和白虎村,群众实现粮食自给也历尽了十多年的艰辛。原罗秀河水管处芽村灌溉区管理人员、白虎村群众谢锡全告诉我们:“芽村坪和白虎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以种植甘蔗为主,是当时运江镇的甘蔗主产区。进入90年代后,随着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两坪出现了一年多涝和年年洪涝的灾害现象,甘蔗因灾无法种植,改种的玉米、黄豆、花生等其它作物也常常因洪灾导致无收,村民生活非常艰难。”“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限制导致的贫困,致使芽村所管辖的三个自然村基本依靠每年政府下发的救灾粮度日,年轻仔也因穷讨不到老婆,所以芽村也曾是有名的光棍村。”

    为了证实谢锡全的说法,我们走访了历任运江镇三届班子、现任镇人大主席的郭永业。郭永业介绍,谢锡全说的并非夸张虚言,从2000年起,经过运江镇历届党委、政府的对比论证后,决定发动群众在芽村坪和白虎坪种桑养蚕,实施“避洪改制”工程。经过坚持不懈深入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派出技术人员下村上课传授技术,村民慢慢接受并开始养蚕。2003年以后,芽村村委所管辖的芽村、白虎和长塘三个自然屯开始大面积种桑养蚕,整个村委的桑园面积每年都稳定在2600亩左右,成为运江镇仍至全县有名的养蚕专业村。由于桑树抗涝能力强、收益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

    在芽村、白虎两个村,一谈到种桑养蚕,村里的老百姓感慨诸多。一位姓梁的群众说:“没想到我们芽村坪这么适合种桑,每年洪水来临之前我就可以养蚕6至8批,洪水过后刚好合适夏伐,夏伐以后又可以养6到10批,而且桑树水泡十天半个月也不会死,其它的作物就不行了,而每次洪水过后堆积大量的肥泥,不仅省了肥料,桑园也长得特别好,所以我们的蚕茧质量也特别好,拿到茧站买总比别村高出五毛钱。”

    白虎村年将近70岁的谢景车说,虽然每家能种植水稻的田亩很少,但种桑养蚕得钱后,群众不仅有钱解决口粮,也慢慢富起来,现在光棍越来越少,外出打工的也越来越少。“现在我的仔讨上老婆后和我分家了,安心在家养蚕,我们两老年纪大点就种4亩桑,请两个人帮摘叶,一年也就养12批蚕,比人家少点,除去请帮工和成本钱之外,一年纯收入也有七千多元,比种谷子强多了。”他自豪地说。

    多年的努力,芽村落后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村里不少群众都建起了桑蚕楼,开起了桑蚕车。致富起来的村民也开始热心集体公益事业。今年,村里群众还集资6万多元准备修建从村委至运江街总长为3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

    第三篇:避灾农业是条好路子,种桑养蚕技术先行

    在沿江沿河的村发展“避灾农业”并非只在芽村实施,运江镇所辖的18个村(社区)就有11个沿水晶河、罗秀河和柳江河而居,全镇有一万多亩的田地属于沿河低洼的水泡田,经过8年来不懈努力推行“避灾农业”和打造“沿河万亩桑园”的政策,到2007年,全镇已成功将7530亩水泡田改种桑树。

    罗华杰主任告诉我们说,全镇已成功将芽村、岩村、社区和那敖四个沿河村打造成养蚕专业村,这些专业村都建立起1000多亩的连片桑蚕生产样板点,而且每年还在努力开辟新运、友庆等新的沿河桑园区。

    “虽然种桑养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技术服务还要到位。”镇农业推广中心技术员韦云经说,“芽村、岩村和社区一直都是县、镇技术服务的重点村,两级农技人员轮流到村里蹲点指导桑蚕生产,在芽村,我们还建立了培训中心户和中心课堂,利用中心户带动指导全村的养蚕户,由于技术服务到位,全镇沿河桑园区成功度过了2005年‘6·21’洪灾后暴发的‘桑树癌症’、‘青枯病疫情’。”“现在,我们农技推广站成为蚕农的娘家人了。”韦云经笑着说。

    千亩桑园,凶猛的洪水成了芽村人乐与痛的话题,镇党委书记覃惠群说:“发展避洪抗洪的桑蚕生产是运江镇长期坚持的工作目标,我们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发展避灾农业,发动沿河群众种桑养蚕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群众能解决温饱,发家致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