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1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镜天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相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既是“包袱”又是“财富”。对浦北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农业大县来讲,全县36万农村劳动力中,农业生产仅能容纳10多万人,多种经营生产仅能容纳8万人,还有18万人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非农产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为此,浦北县通过三个途径减少农民——

    一是大搞劳务输出,有序地组织剩余劳力向县外转移。该县建立了劳动力交易市场,与广东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劳务输出信息联系渠道,并对输出人员实行技术培训,保证了输出劳力的质量。目前全县每年外出打工人数维持在19万人左右,其中长年打工的13万人,季节性打工的6万人,年均收入可达11000元。

    二是发展工业经济,组织富余劳力向企业转移。近年来,该县充分聚集内力,广泛吸纳外力,形成发展合力,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极其带动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制药、编织、建材、缫丝、剑麻等产业的20多家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目前这些企业成了就近吸纳全县农村剩余劳力的“蓄水池”,据统计,这些企业共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力5.8万人。

    三是加快城镇建设,有序组织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近年来,该县在稳定现有劳务输出人员总量的同时,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使绝大多数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就地转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沙石、砖瓦等原材料,从而带动了建材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民是城镇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一技之长的农村能工巧匠,他们自发组建成农民建筑队,承担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县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亿多元,不仅提升了全县城镇化水平,而且直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7亿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